新闻公告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第七届“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顺利举办

金秋九月,凉风送爽。2019年9月21日至22日,第七届“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于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本次论坛系由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甘肃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承办,《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社协办,主题为“司法文明与未来法治”。此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3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机构的97篇论文,从中遴选出48篇入围作品,共有30余位博士生、博士后和7位指导老师莅临本次论坛。

9月21日上午,第七届"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胡铭教授主持。甘肃政法大学校长李玉基教授,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王树义教授致欢迎辞。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张保生教授致开幕辞。

开幕式上,胡铭教授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们表示热烈欢迎。胡铭教授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法治进程的一系列理念、制度与行为。本次论坛主题为“司法文明与未来法治”,希望论坛能够为在座各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们提供一个交流思想与智慧的平台,不仅为司法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智识支持,更重要地是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绵薄之力。

李玉基校长在欢迎辞中介绍了甘肃政法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对各位嘉宾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近几年甘肃政法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围绕着“一带一路”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西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出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学校更名后对学校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作出调整,并指出学校发展建设任务的新要求。“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法治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希望能够利用兰州基地的平台参与其中,与国际、国内各高校展开合作与交流,很有意义。通过本次论坛的召开,提供了交流思想与碰撞智慧的平台,司法文明的进步需要理念和制度的创新,希望从法治的层面推动现代司法文明的进程。

王树义教授在开幕辞中向与会嘉宾着重回顾介绍了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背景和发展历程。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教育部、财政部首批确定的14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作为建设目标,具有引领中国司法文明发展方向以及提升中国司法文明在当代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认同感和话语权的重要使命。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作为主要研究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上取得较大成就。希望本次“司法文明与未来法治”主题论坛,能够继续碰撞出司法文明的思想火花。

张保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论坛的最大意义在于播撒下司法文明的种子。当下中国的法治进程正在经历着一次从“依法而治”到“良法善治”的深刻转型。从法治的层面来推动现代司法文明的进步,是司法文明进程的要求,更是对于我国转型时期困惑的有效回应。期待此次“司法文明与未来法治”的主题论坛,能够为我国司法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刘甜甜主持,共有5位博士生、博士后报告,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胡铭教授担任指导老师。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后李文军的报告题目是《庭审实质化改革的人证调查问题研究——以“交叉询问”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刘奕君的报告题目是《正本溯源:刑事执行权配置之现实审视与理论憧憬》。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闵丰锦的报告题目是《一般不应抗诉:认罪认罚后“毁约”上诉的检察谦抑》。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许克军的报告题目是《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再检视——以70份裁判文书为基础的分析》。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博士生黄鑫政的报告题目是《刑事国家赔偿之精神损害赔偿的新方式》。

 

论坛第二单元由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监察法学院博士生付大峰主持,共有4位博士生、博士后报告,武汉大学法学院江国华教授担任指导老师。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范奇的报告题目是《论公立高校司法审查与法人化间悖论之消除》。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侯明明的报告题目是《公安机关选择性执法风险的法院转嫁及其回应理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陈明的报告题目是《政策问题不予审查的展开》。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王冲的报告题目是《行政程序正当性原则司法审查基准价值衡量》。

论坛第三单元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郭晓燕主持,共有4位博士生报告,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树义教授担任指导老师。浙江大学博士生邱祥的报告题目是《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公益性》。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施瑶的报告题目是《从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论检察机关的诉权来源和诉讼地位》。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张博的报告题目是《我国民事审判程序违法救济之初步检讨》。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朱昕昱的报告题目是《执行体制视阈下参与分配制度的再思考》。

论坛第四单元由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博士生李勇主持,共有5位博士生报告,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拥军教授担任指导老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江秋伟的报告题目是《现代司法功能的检讨及其证成》。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龙乙方的报告题目是《论协同型司法程序——以公正下的效率为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生雷槟硕的报告题目是《“类案类判”的新解释:释法说理的延伸义务》。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熊文瑾的报告题目是《裁判自洽性与合理性困境及路径分析》。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赵力的报告题目是《后果评价、价值判断与裁判形态:后果主义推理的运作原理》。

 

论坛第五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孔祥承主持,共有4位博士生报告,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山东大学博士生彭俊磊的报告题目是《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侦查权新论——以强化法律监督为分析视角》。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曾林翊晨的报告题目是《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人民监督员制度之重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杨勇的报告题目是《刑事审判权规制律师辩护权的三种模式》。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杨帆的报告题目是《刑事缺席审判中财产权保障机制初探》。

论坛第六单元由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张杰主持,共有5位博士生、博士后报告,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王奇才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杨扬的报告题目是《罪与刑:传统中国刑案中的司法精神》。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张健的报告题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犯罪治理模式的变迁、经验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张文波的报告题目是《治理型司法的诞生: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法院运作状况的考察》。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黄城的报告题目是《大数据环境下再谈现实主义法学》。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朱姗姗的报告题目是《民国司法权配置与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契合与背离——以司法院为中心考察》。

论坛第七单元由海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陈全真主持,共有4位博士生报告,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葛洪义教授担任指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博士生贠丹的报告题目是《论受虐妇女综合症专家证据:理论反思与路径构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张传玺的报告题目是《大数据侦查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困境及其法治化路径研究》。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赵天的报告题目是《新技术媒介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和对策》。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赵晏民的报告题目是《刑事司法与人工智能“联姻”的制度价值、风险及其防控的副本》。

论坛闭幕式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葛洪义教授主持。焦盛荣教授、王树义教授、李拥军教授出席闭幕式。

闭幕式上,葛洪义教授向远道而来的指导专家和教授、分享研究成果的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国法治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司法文明在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作用,各位学者以此为研究方向,应当且可以有所作为。

颁奖仪式上,葛洪义教授宣读了获奖名单,第七届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5名)

朱姗姗、张健、张博、侯明明、张文波

二等奖(10名)

江秋伟、韩振文、雷槟硕、黄城、闵丰锦、曾林翊晨、张杰、李燕林、

何晓斌、贠丹

三等奖(15名)

朱昕昱、许克军、孙跃、彭俊磊、钱文杰、陈明、刘阳、彭中遥、赵晏民、赵力、李文军、范奇、彭宁、杨扬、刘学涛

优秀奖(18名)

陈全真、黄鑫政、龙乙方、熊文瑾、邱祥、王荣国、张传玺、杨帆、赵天、王冲、施瑶、李勇、郭晓燕、付大峰、孔祥承、刘甜甜、刘奕君、杨勇

焦盛荣教授、王树义教授、李拥军教授为以上各位博士生、博士后颁奖。

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焦盛荣致闭幕辞。焦盛荣教授表示,本次论坛的召开,为司法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达到了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及切磋学术的效果。期待各位同仁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携手努力,共创司法文明新的繁荣与辉煌。

王树义教授在闭幕辞中总结了本次论坛,博士生博士后论坛历经多届沉淀,主要有有以下方面的成长:一是写作关注点更广泛、鲜明,兼顾关注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新问题与老问题;二是写作态度更努力、认真且踏实,不仅每篇论文的篇幅平均已至20000字,且注释平均也有上百个,同时投稿博士生博士后已开始重视和改进文献综述的写作;三是坚持以“小题大做”而非“大题小做”的原则展开创作;四是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突出。

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拥军教授在闭幕式的总结中指出,本届司法文明论坛呈现的向好变化,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法学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并向学子们送上了关于撰写优秀法学论文的宝贵建议。

至此,第七届“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圆满结束。

上一条:新闻|《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8》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下一条:第十一届全国部门法哲学研讨会在南京顺利召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