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至7日,首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年会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出席论坛年会并致辞。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法学会相关部门领导和高校知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75所高校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研讨。本次论坛年会由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指导,复旦大学和论坛秘书处主办。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在论坛上致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兼联席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光中先生,出席论坛并作专题发言。
李卫红指出,举办大学智库论坛是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重要内容,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汇聚全国高校力量,聚焦国家重大亟需,贡献高校智慧,打造大学智库思想创造、智库优秀成果传播、高端智库人才聚合和智库研究与决策需求对接的平台,推动高校智库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论坛年会设置了 “执政能力与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与理论创新”、“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法治经济与全球治理”、“法治教育与队伍建设”等六个分论坛。与会专家表示,高校应当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走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前列,在理论建设上形成“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树立“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打造“中国话语”,在政策建言上提出“中国方案”。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兼联席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这两次全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一主题在实践角度上的顺序展开,两个决定堪称姊妹篇,由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的局面。对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一定要结合三中全会的决定,并且以三中全会的决定为前提。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领域的改革;既要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同时要求用改革思维和改革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第二,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干。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由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三个方面的现代化,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光中先生在发言中指出:推进中国新型特色高校智库建设要把握以下方面。第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方向和前提。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和自我完善使制度更加科学化;第二,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研究特长,与曾经做过或正在做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出富有创见、确实可行的意见建议;第三,从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问题出发,在扎实调研和周密思考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本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建议,急国家解决问题之所需,及时发挥作用;第四,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思想理念应当与时俱进,对策建议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把深谋远虑与应对近忧结合。既要有负责任的态度,也要有胆识;第五,要创建智库成果发布平台,主动对接党和政府的需要;第六,要加强高校智库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智库成果的奖励机制。
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工作者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建言献策,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决策研究成果。近三年来,高校提供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2.6万余份,其中1.4万余份被采纳。高校法学专家参与了多部重要法律法规的起草论证工作。据了解,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将围绕国家亟需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定年度主题,建立“2天论坛、365天运转”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建设成为彰显中国高校智库综合实力,具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咨询论坛,成为高校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外集中展示中国学术思想和优秀成果的重要窗口,带动高校智库创新发展,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