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第十七届全国部门法哲学研讨会邀请函

习近平总书记向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时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2025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字科技应用于企业生产、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随着数字科技加速发展和应用,我国通过立法、司法改革及理论创新而形成了兼顾技术进步与人权保障的法治框架。为了厘清数字科技对法治和人权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我国应对数字科技挑战的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的成就、经验,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拟召开“第十七届全国部门法哲学研讨会”,会议由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承办。

鉴于您在这一领域的建树,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

一、会议时间、地点

报到时间:2025 10 10日(周五)8:0024:00

会议时间:2025 10 11日(周六),会期 1 天。

离会时间:2025 10 12日(周日)

会议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八号楼)。

 

二、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主题为“数字科技与人权法治”。具体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数字科技发展的法治挑战与应对

2.数字科技异化的法律治理

3.数字法学的体系构造

4.数字时代的人权保障

5..数字时代的新兴权利及其法律保障

6.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逻辑

7.数字司法建设的中国实践

8.人工智能与法律发展

9.数字经济的法律治理

10.新质生产力的法律构造

三、参会论文提交要求

1.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性强,且尚未发表。

2.文章字数不少于8000字,一般不超过20000字,并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注释体例采取页下脚注,编号格式为圆圈符号,编号方式为每页重新编号。论文首页脚注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称(务)、学历、联系方式。

3.标题采用三号黑体,摘要、关键词采用小五号宋体,正文采用五号宋体。

4.论文以电子邮件附件形式提交,请于2025920前将参会回执及论文发到会务联系邮箱:hanlinyulaw@outlook.com,请在“邮件主题”、“附件文档”名称中注明“第十七届全国部门法哲学研讨会论文+作者姓名”。

四、会务事项

1.会议免收一切会务费、资料费;

2.会议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将承担受邀参会代表的膳食费、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未受邀参会代表免收膳食费,但往返交通费和住宿费敬请自理。

 

五、会务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书:管乐之(华中科技大学),电话:18971506169  

 许英达 (华中科技大学),电话:18350278978

协调人:江群华(华中科技大学),电话: 13627257269

徐 明(华中科技大学),电话:17762544416

总协调人:何士青 (华中科技大学),电话:15927659288

会议论文收稿人: 喻翰林 (华中科技大学),电话:18120408775

秘 书:肖 亮(吉林大学),电话:15844094334

协调人:黄  伟(吉林大学),电话:17790063678

总协调:林媛媛(吉林大学),电话:13756550242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2025618

下一条:第二十一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征文公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