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 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据报道,在国家公祭仪式上,6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共同撞响“和平大钟”。随着三响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翔,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圆梦中华的雄心壮志。触景生情,抚今追昔,人们也许要问,12.13国家公祭“和平大钟”三声巨响,深沉悠远,为谁而鸣?笔者以为,这三声巨响,主要有“三大含义”:
一是“为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而鸣”
血泪斑斑,不堪回首。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让30万中国人民死于屠刀之下,惨绝人寰,令人泣血。实际情况犹如习近平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所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 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
二是“为提醒中国人民不忘国耻而鸣”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只有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才能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光复旧物、开创未来。有专家指出,反思历史教训,有利于激扬民族精神。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国民政府指挥无方,一些国民党部队临阵脱逃,而民众则毫无组织,散沙一盘。更有甚者,充当“带路党”,引领日本侵略者指认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 3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付出,非但没有换来日本人的同情,反而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耻笑、羞辱。公祭死难者,也是在警示当代国人,追求和平不能放弃武备,面对外敌的侵略,我们只能万众一 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有专家还说,77年后的今天,我们祭奠遇难者的同时,更要反思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回顾那段历史,中国被奴役之久、损 失之重,归根到底还在于国家的贫弱。
三是“为阻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而鸣”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时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上串下跳,摇唇鼓舌,颠倒黑白,十分活翻,不遗余力为日本军国主义涂脂抹粉,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然而,“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国家公祭,显然具有还原历史、以正视听、阻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作用。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他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有专家指出,“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人不能忘却的历史伤痛,也是全世界人民需要铭记的人类文明之殇。”“任何人都不允许这样的暴行再次发生。对于加害者一方来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无论死亡人数还是行凶手段,都是灭绝人性的反人类暴行。一些日本右翼对侵略诡辨,对史实否认,从根本上是对历史的不负责。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也是要提醒这些人包括全日本人民,要正确对待历史,不能把历史的真相再次掩埋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历史是一面镜子,显而易见,“和平大钟”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望,但它同时又是一座警钟,告诫人们牢记历史,以古为鉴,珍爱和平,以更好地开创未来。习近平强调“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无疑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严正警告和当头棒喝。毋庸置疑,南京大屠杀首个国家公祭日,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稿件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萃岚 景珂
原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5日
网址:http://www.rmlt.com.cn/2014/1215/3596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