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刘黔: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治理

      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兴盛的社会管理模式,而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蕴含的范围存在差异。当下,中国的社会治理就是为了实现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是现代文明国家统治方式的一种新发展,是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环境保障。

     一、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

      社会与治理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学范畴,社会治理具有较为宽泛的涵义。社会治理,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有理由成为未来社会建构的基本方向。

     1、治理的中国意蕴

      治理思想,古已有之。早在先秦,《荀子》有语:“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这里治理指分明职责,各司其职,使社会事务有秩序,实现公道明义。英语中的治理(Governance)源于希腊语,原意指控制、操纵和控制。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用“如何设计一个政体”释义。由此可知,治理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共有行为。

      现代社会的治理内容远比古代丰富,治理的意涵要丰富得多。治理,有统治、管理的意思,又不同于统治、管理,也不同于服务。治理的内涵外延要大得多,管理、统治、服务、法制、道德、核心价值观等都应包含在内。在当代中国,治理是针对公共服务的失败而提出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方式的转变。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发展的角度来看,治理,本质上应属于后现代复杂科学范式。[①]治理,从完全利用政府的力量来解决公共问题转向一种新的范式,即综合运用多种社会力量与手段来回应和解决问题。

      中国目前正处于急速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学作为经验学科,其发展必须直面现实,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不走把治理权力都集中到政府、政府包管一切社会事务的老路,也不走一些西方国家倡导“去国家化”,即完全依赖民间组织发育社会的老路。[②]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进入后现代的发达国家有着不一样的国情。中国社会治理之要义,在于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基于“中国经验”之五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全面推进,把社会治理摆在最为突出的地位,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

     2、社会治理的涵义

      社会治理在中国社会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却作为一个新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中国。社会治理,是对社会重新审视后采取转变统治方式,这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新的合作治理的方式来统治社会。如此,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为社会学提供丰富的经验知识,也必将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学无法回避重大现实问题,必须面对中国现实。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一些重大问题的挑战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治理的实质就是激发社会活力,保持社会稳定。这在于其不再依靠政府的强制权威,而是建立在社会自治的基础之上,实现国家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足鼎立的自发性秩序。社会治理意味着公共权力回归于民、公民社会的兴起以及国家权力的相对弱化。[③]如此,社会治理是一个比政府范围更加宽阔的对话空间,国家政府,社会和市场将会在这个空间里面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针对一切公共领域的互动关系。

      社会治理是现代文明国家统治方式的一种新发展,是政府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社会治理是一个博弈与合作过程。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④]合作过程要求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明确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具有平等、互利与合作治理地位。社会治理打破政府唱“独角戏”的垄断地位,实行公私部门之间的合理竞争,社会公民参与治理,让公众自由选择公共服务。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展社会自治。社会治理,就是发挥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和市场调节的合力作用,协同发展,合作治理,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二、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

      社会治理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之上,是现代文明国家发展道路的普遍性规律。它强调社会自治,在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实现社会现代化。社会治理,指整个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实现文明国家秩序。

     1、主体多元化是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

      现代文明国家的社会治理,是通过各利益方的良性互动合作,强调合作治理理念。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强调社会的整体性、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性以及各主体间平等性和相互依赖性。社会性团体组织在新时期迅速成长,与社会公民和政府一道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即为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这种治理追求的目标是善治(Good Governance),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处于急速变迁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综合治理,多个利益方参与治理的过程。社会治理在合作过程中,强调的不是控制,而是协调与合作。无论是宏观政府管理(Government),或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还是规章管理(Regulation),都会日益显示多元化主体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国家治理,治理的主体只能是统治者,是单一的。现代文明国家,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协商调解方式,实现对社会事务的合作治理。[⑤]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传达政治诉求和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广泛,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自治的基础上广泛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倡导社会自治,鼓励参与式治理,发挥多元主体合力作用。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市场和社会性团体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通过制度化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或法律提供的途径和形式直接参与社会治理,或国家向社会转移部分公权力而获得社会治理权进而成为公共治理主体,使社会公民参与到国家治理过程,对公共生活的决策和政策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主体共同协商合作治理的同时,尊重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的政治权利,主张激发社会公众的权能,使这些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都拥有发言权和影响力。[⑥]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在社会自治的基础上,公平合理地整合和配置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现代化。

     2、客体立体化是社会治理的发展要求

      人是认识与实践的主体,是实践的基础。传统的国家治理强调治人,主要指向人民,公众或某个群体,具有单一性。中国古代孟子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英国霍布斯有“国家是每一个人让出一部分自然权利,转给主权者的一个人(君主)或由一群人组成的议会而按约建立”的说法。

      社会治理客体立体化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传统治理强调治人,统治者不可能与被统治者分享统治权,其特征是治民而非民治,其理念是政府万能,这与旧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相对简单有关。传统治理过于集权,扼杀个性和自由,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⑦]传统的社会管理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社会发展形势,社会治理客体立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客体立体化,是指社会治理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其指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

      社会治理客体立体化不仅是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同时也是人们观念、理念发展进步的要求。现代文明国家的实践基础在于社会的发展客体内容丰富,有政治国家,有政党,有公民社会,有市场经济。社会治理客体立体化,不仅包括治理国家,还包括治政党;不仅治理社会,还治理市场;不仅治理现实世界,还治理虚拟世界等。人民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客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社会(广义指国家,政党,公民和市场)是人民治理的客体。

     3、目标人本化是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

      社会治理追求的目标是善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存。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界定,涉及社会公民对话空间的构建和公共利益问题,自然包含着“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的价值追求。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传统国家治理主要追求统治秩序,现代文明国家应追求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发展。社会治理通过构建一套可以共享价值的对话与合作机制,达成政治精英、公共官僚以及公民社会和公民个人对共享意义的理解。[⑧]社会是一个利益关系的集合体,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动态协调,合理配置公共利益,保证公平正义,谋求社会公民的共同福祉。离开了人的自由和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秩序异化,不仅没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将会给公共利益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社会治理之目的,是要通过积极的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良好的秩序和美好的状态。社会治理目标人本化,要求我们在治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的利益,也要顾及其他生命体的发展。社会治理过程中顾及其他生命体的存在与发展,是社会治理与人的自由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理性的体现。社会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双赢,人与社会双赢的过程。

     4、方式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方向

      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的现代化结构中,虽然要求社会治理受到绝对尊重,但社会治理追求人的文明和理性,理应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社会治理不仅要考虑效能,看效果,而且应注重合理性和文明性。法治,而且只有法治,国家和社会才能在互动中各自优化自身,从而全面提升现代社会的运作品质。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由粗放到精细的,由混乱到规范的历史。社会治理的发展必然要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和规范化。如何让公权力下放、私权利上升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到达公正和效率最优化,权力适用规范化和有效遏制腐败等,这是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治理方式法治化是根本出路。良好的社会治理必须以法治为基础。治理方式法治化,就是在形成科学治理体制的过程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告别粗放式的治理,实现治理的精细化。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是民主、科学和法治。社会治理,只有在法治化的轨道上,才能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社会治理须达到“举国上下,同受其治”的愿景,民主化和科学化指日可待。社会治理方式法治化,是推动迈进现代化,走实质法治道路。法律一旦产生,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其好恶的改变而改变。如此,社会所立所守所依之法是“良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在于社会是否依良法治理,依宪治国就是这个理。社会治理法治化,是社会治理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形成治理法治综合保障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三、从社会治理走向社会现代化

      社会治理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国家政府、公民社会与市场持续的互动过程。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是奠定政治体制改革和促进现代国家文明的需要。从社会治理走向社会现代化,是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

      社会治理是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后后工业社会的要求,迈向社会现代化。现代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生活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要实现社会现代化,社会治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要求。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性,全方位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有序治理的过程。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到:“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形式。”[⑨]从传统社会开始,到现代社会建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中,社会治理是起着建构性的中介作用。社会治理是顺利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境保障。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关键时期,就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治理活动,实现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理念虽然强调还权于民,还政于民,是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但当前阶段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善治”政府,它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公共平台的搭建者,更是社会对话的组织者,这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社会治理的核心,就是要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有序,实现公平正义,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保证安全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到达社会和谐。[⑩]社会治理须协调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谋求社会公民的共同福祉,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优化社会结构,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化解经济社会不协调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存。通过社会结构调整,改善社会环境,方能创造社会财富,激发社会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2.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评论[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2年第1辑

4.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赵光勇:政府改革:制度创新与参与式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6.麻宝斌等: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7.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

8.张连国: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J],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

* 刘黔,男,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研究生

[①]参看张连国:《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

[②]参看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19页。

[③]参看赵光勇著:《政府改革:制度创新与参与式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0页。

[④]参看俞可平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⑤]参看陆学艺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80页。

[⑥]参看陆学艺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80页。

[⑦]参看俞可平编:《中国治理评论》,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2年第1辑,第21页。

[⑧]参看麻宝斌等著:《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5页。

[⑨]参看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⑩]参看陆学艺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0-21页。

 

 

稿件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黔 

原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9日

网址:http://www.rmlt.com.cn/2014/1119/346073.shtml

上一条:周强:迟到的正义使正义大打折扣 下一条:张文显:大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