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姚建龙 :学思践悟 先博后约 外圆内方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20级新生见面会上的寄语

【中文关键字】迎新致辞

【全文】 

新生季,又到了各大法学院、校长“尽展风骚”的季节。我一粗人,戒毒所小民警出身,讲不出那么多文采飞扬又饱含法理的东西,只能和大家说几句大白话。

 

这是我从教17年来所参加的新生人数最少的新生见面会。23名学生,在有的高校也就是一两个导师一年带的研究生量。很多学校,博导每年带的博士生也不只一人。你们在上海社科院法学所读研究生,将会读出博士后的感觉。法学硕士研究生还能够享受“一对一”辅导豪华待遇的,数遍全国,估计也就只剩法学所了。

 

在这里,我要真诚地祝贺和欢迎大家进入法学所学习。以后法学所会更加“难进”,也会更加“难出”。你们不一定赶上“难进”,但肯定会赶上“难出”,这个你们要有思想准备。想毕业不容易,三年后如果没达到培养标准,肯定不会让你们出去的,我不是吓唬大家。

 

有人问我到了法学所为什么这么重视研究生工作,社科院是研究机构,又不是高校。道理很简单,这并不是因为我是从高校调过来的,而是因为对于你们个人而言,读研究生意味着改变一生命运的可能性,对于你们家族而言,读研究生承载着的是家庭乃至家族的荣誉和期许。来了,法学所就要对你们负责。培养学生和其他事情是不一样的,不认真对待,昧的是良心,我相信其他导师也是这样想的。

 

在今年法学所研究生的毕业仪式上,我在讲话时提出了一个命题:法学所培养的研究生和大学培养的研究生有什么差别?当时我讲了两点:第一,应更有底蕴。法学所创办于1959年,因为华东政法学院并入社科院的原因,组建的基础是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的法学院、法律系,可以说当时全国东南法学精英特别是东吴法学精英尽汇于斯。法学所在历史上曾经群星璀璨,这就是底蕴。今天我们召开新生见面会的这栋楼,是坐落于近代上海“霞飞路”的百年建筑,见证了大上海的沉浮与辉煌。如此厚重的历史与积淀,注定了法学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最有底蕴的。第二,应更有家国情怀。法学所历经一个甲子,与共和国共成长、共患难。法学所的先贤们,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国有召唤哪怕是耄耋之年也必拄杖而出,为国效力。无论是香港回归前数万件殖民地时期法律的审查,还是民法通则、刑法的制定,《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法律体系的建立,法学所都曾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低调奢华、有内涵,辉煌的历史是激励今天法学所人不断前行的动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也是法学所人与生俱来的气质。

 

培养人数少,待遇好甚至是豪华,并不代表你们就一定能成为精英,进了法学所也不意味着你们就一定更有底蕴更有家国情怀。俗话说“豪门出败子,贫贱育英才”,如何避免在这么好的地方成为败子?我经历的研究生学习模式和你们相似,甚至更“豪华”。当年在华政读研究生的待遇比你们还好,是两位教授带我一个学生。作为过来人,有什么感受呢?就三句话十二个字:

 

一是“学思践悟”。“学”就是学习,这里主要是指上好课。法学所为研究生安排了扎实的学位课程,课程体系有其内在逻辑,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认真学好。专业学习不是只学你喜欢的东西,而是要打好基础,特别是夯实好体系化的知识结构。

 

“思”就是“思考”,这里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克服惰性和被动。要主动地在课程之外去寻求“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健全,查缺补漏,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基础。“思”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好问、交流来达成。法学所有丰富的学术讲座,前沿的研讨会,高雅的读书会,你们一年级在华师大校园内学习,还有985高校的资源。但是,如果你不懂得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都是浪费。

 

“践”就是“实践”。和其他专业不同,法学是实践的艺术,真正的法理在司法实践之中。懂不懂,会不会,不在于能不能讲得天花乱坠,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能解决真问题的才是真学问,要想学好法学必须走出校门,到法律实践一线去——真正的专家在实务部门。

 

“悟”就是要出成果,悟出东西来。不要跟我说什么天天在学啊思啊践啊,你的成果呢?对于现在很多高校一刀切主张取消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要求的做法,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你们读的是“研究”生,不是“学士后”。“研究”了三年,什么成果也没有,就能直接写出合格的“硕士”论文?我门下的研究生每月要求一万字,否则就别选我做导师,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个要求。

 

二是“先博后约”。读法学研究生,最怕读到最后刑法学专业的只懂刑法,经济法专业的只懂经济法,其他什么都不懂。更怕读成“法呆子”,除了法律其他什么都不会。最近一些年爆出了很多奇葩判决,都是“法呆子”们的杰作。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而善良和公正的理解和实现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更需要宽厚的知识底蕴。既要有专业意识,又要打破专业界限,不仅要打破法学内部的专业界限,也要打破法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我说不下去了,对于天天抱着手机的新时代法学研究生,讲这些很魔幻。

 

三是“外圆内方”。带了这么多年学生,这是感触最深的一点。“外圆”即所谓“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就是要能和同学、老师及生活的环境和谐相处,不要和谁都格格不入,全天下就你好,其他人都不对、都有问题。不要怨天怨地怨空气,甚至连自己也不放过。人生处处是修行,要能适应环境,因为这个世界没人欠你的,环境不会去适应你。我的研究生导师徐建教授快九十岁了,跟了他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老先生发过火,甚至大声说过话,就算“天快塌下来”了也能泰然处之。老一辈学者的修养和修为,我还远远达不到。但是讲“外圆”不能圆得遍地滑头,没有边界。“内方”强调的是自律和做人的基本底线。我们是法律人,我们是有底线的。

 

我知道讲太多你们也记不住,所以就三句话、十二个字:学思践悟、先博后约、外圆内方。都是俗不可耐的大白话,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2020年9月17日

 

 

 

稿件来源:法学在线

原发布时间:2020/9/30 8:31:06

网络地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16222

 

     

    上一条:肖 飒 :“删库跑路”,法律怎么说? 下一条:郑 彧 :论数字货币的信用传承与形态变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