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金 眉:论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重建

【中文摘要】现行的彩礼返还规则仅体现在司法解释层面,并且由于忽视了彩礼的文化意义导致与历史传统和民间习惯脱节,难以体现公平和服众。对此,在《论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重建》一文中,对彩礼所蕴含的意义进行了解读,从文化层面探寻了彩礼存在的正当性,同时分析了现行彩礼返还规则存在的不足,并为完善相应规则提出了建议。

【中文关键字】民事习惯 ;同居; 彩礼 ;返还请求权 

【全文】 

现行的彩礼返还规则仅体现在司法解释层面,并且由于忽视了彩礼的文化意义导致与历史传统和民间习惯脱节,难以体现公平和服众。对此,中国政法大学金眉教授在《论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重建》一文中,对彩礼所蕴含的意义进行了解读,从文化层面探寻了彩礼存在的正当性,同时分析了现行彩礼返还规则存在的不足,并为完善相应规则提出了建议。

 

一、彩礼的古代渊源与意义

 

彩礼在古代法律上的最基本意义是作为聘定的信物。西周时以礼制规范婚俗,聘娶婚成为主要的婚姻形态。一桩合乎礼俗的婚姻,大抵要经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道重要的礼仪才告完成,这就是“六礼”。其中具有法律意义的礼仪是纳征。“纳征,纳聘财也”,也就是男家往女家送聘礼,俗称彩礼;“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虽无许婚之书,但受娉财亦是。

 

二、彩礼的当代意义及存在的正当性

 

(一)仍然延续了古代的聘定意义

 

在当代,男方给付彩礼,代表着愿意与女方缔结婚姻关系的意思表示,由于这是一笔财产支出,因此男方一定是在得到女方明确的肯定答复之后才会给付;对女方而言,收受彩礼的行为代表着愿意与男方结婚的承诺。但由于现行法律不认可婚约,只认可婚姻登记,因此这种聘定在今天的法律中不产生法律效力,但民众生活中仍保留了彩礼的聘定意义。在女方接受彩礼后,双方就要受到习俗的约束,不可轻废。因此,今天的彩礼在民间习惯中仍然承袭了古代的聘定意义。

 

(二)具有补偿女方家庭损失的功能

 

彩礼是内生于中国式聘娶婚的一个概念。男子迎娶女子到男家,新妇以夫家为居所生活,成为丈夫家庭的成员,通常情形下终老于夫家。妇人的劳动成果归于夫家,生育的子女属于夫家,延续丈夫的姓氏,与丈夫一道共同承担赡养男方老人和抚育子女的职责,却不需要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典型的从夫居家庭形态,其功能是保证以男系为中心和男性世系的完整与延续。相对于男方利益的增加,女方家庭则是利益的减少。因此支付彩礼既包含着对女方的敬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对女方家庭养育的补偿功能。

 

(三)具有对新婚家庭的资助功能

 

随着民众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彩礼对女方家庭经济补偿的功能逐渐降低,而资助女方个人和新婚家庭的功能在增加。从财产的流向看,彩礼是新郎家庭向新娘家庭转移的财产,嫁妆则是新娘从娘家随身带到自己婚姻中的财产,通常被视为新娘的个人财产,但它在许多情况下又是由新郎送给新娘的彩礼来补贴。如果婚姻稳定,那么男方也会因嫁妆而受益,最终它会传给自己的子女。在聘娶婚的语境下,人们观念上会视此为财产向男方家庭的回归。

 

三、现行彩礼返还规则的不足

 

(一)彩礼定性偏离传统文化意义

 

由于现行《婚姻法》对婚约和彩礼均无规定,目前各级法院判案均遵循《<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第10条的规定。该规定总的思路是按照结婚与否将彩礼的返还分成两种情形:(1)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应当返还彩礼;(2)已经结婚又离婚的,原则上彩礼不返还。但两种情形例外:一是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二是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上述规则实际上是将支付彩礼视为附结婚条件的赠与,如果没有结婚,那么在男女双方形成不当得利之债,女方为债务人而男方为债权人,女方因此承担返还彩礼的义务。显然这是采用了西方民法规则来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在此规则下的彩礼已不具有中国意义,而被抽象为民法上的普通财物。这样的规则既不符合中国人赋予彩礼的文化意义,也不符合中国人内存于彩礼之中的生活原理。

 

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彩礼认定标准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较多围绕彩礼范围争持不休的诉讼。按照习惯,并非婚恋过程中男方送给女方的财物都叫彩礼,而仅有那些代表着聘定意义的财物才属于彩礼。

 

(二)忽略过错和同居对彩礼返还的影响

 

从《解释二》第10条的规定看,过错与同居都不是影响彩礼返还的因素,这值得商榷。如果过错不能成为影响彩礼返还的因素,无疑是赋予了男方随意悔婚的权利和自由。在男方存在重大过错而导致婚姻无法缔结的情形下,如果法律还赋予其要求女方返还彩礼的权利,会导致女方利益的减损,造成青春和情感的浪费。

 

另外,同居也应当在法律上成为影响彩礼返还的重要因素。今日中国农村的现实是男女双方通常在男方给付彩礼后即开始共同生活,如果同居达到一定期限,本身就能够证明女方没有悔婚、骗婚之嫌。男女双方是否及时进行结婚登记,与双方是否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及双方的主观意愿有关,不能仅因为没有结婚登记就否定女方在同居期间对男方的付出。因此,双方同居生活达到一定期限之后解除同居关系的,不应当赋予男方向女方主张返还彩礼的权利。

 

(三)未为彩礼返还请求权设置诉讼时效

 

从司法实践来看,几乎没有对彩礼返还的诉讼时效限制。但这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彩礼返还如果没有诉讼时效的规范,则意味着作为权利人的男方可以在任何时候主张返还彩礼。彩礼返还在性质上属于给付之诉,它是一种债务纠纷,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请求权,当然应当适用诉讼时效。

 

四、彩礼返还请求权基础重建

 

当下中国,民间遵循的彩礼返还规则更多是先于现行法而存在的“习惯”。彩礼是受到传统习惯影响而进行的一种财物给付行为,其意义不是为了一般性的礼尚往来,而是为了缔结婚姻。彩礼从历史演变至今,虽然在某一时期可能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但总体而言,它在农村和城市的部分人群中长期得到遵循,反映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婚恋嫁娶的生存之理。

 

当下民间通行的彩礼返还规则是以悔约作为返还的评判标准,男方悔约不能要求返还彩礼,女方悔约则必须返还彩礼。这里贯彻其中的思想就是信用为上,悔约则要承担经济损失。该规则之所以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与赞赏,原因正在于彩礼的聘定意义未发生变化,男女双方协商一致选择彩礼时也意味着双方愿意接受彩礼习惯的规制。由此,我们需要正视彩礼的存在,承认彩礼是不同于民法上普通的财物,在此基础上检讨长期存在的习惯是否符合法理,然后构建彩礼返还请求权的基础。

 

依据《民法总则》第10条对习惯适用的限制规定,一项习惯需要具备下列条件才能被法院所援用:(1)制定法没有规定;(2)该习惯长期存在,并被民众当作具有约束力的规则来遵守;(3)该习惯具有合理性,不违反公序良俗。各地存在的彩礼习惯具备了法院适用的全部条件,应当取代《解释二》第10条成为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是否存在重大过错、是否同居、彩礼的实际用途、结婚与否等都应当是影响彩礼返还的因素。法官应在遵循规则和考量上述因素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彩礼是否返还以及返还多少。如此既是对习惯和传统的尊重,也是对信用所代表的道德伦理的尊重,更是对现代婚恋生活内存的公平之理的尊重。

 

【作者简介】

金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本文选编自金眉:《论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重建》,载《政法论坛》2019年第5期。

     

     

     

    原发布时间:2019/10/8 8:35:28

    稿件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09754&li...

      上一条:李 琛 :论人工智能的法学分析方法——以著作权为例 下一条:孙国祥 :监察对象的刑法主体身份辨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