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付子堂:坚持法理事理情理“三理”统一

【中文关键字】法理事理情理;法治中国

【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

 

2019年1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不仅是新时代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而且也是一篇蕴含深厚法理的法学专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对于法学教育改革和法学学科建设而言,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辞严讲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这一重要论断,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现实需求,体现了政法工作的政治属性、法治属性、专业属性、社会属性的统一。

 

执法司法不仅是适用法律的专业工作,也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社会工作,必须坚持执法严明、司法公正和有效释法说理相统一,既准确适用法律,又解开当事人心结。这就要求执法司法工作者既要懂法律,又要懂人情、懂国情。

 

“圣人知道德有不可为之时,礼义有不可施之时,刑名有不可威之时。”(《全唐文》)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就是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总书记要求,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司法案件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法理”“事理”“情理”的内在统一。我们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还存在一些机械理解法条的现象,只注重解释法律条文,不注重分析法律条文背后之“法理”“事理”“情理”。

 

法学教育不仅要阐释法律条文,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法律条文背后之“理”,即“法之理在法外”;法学研究要高度重视“三理”,即法理、事理和情理的结合。如果学生对法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毕业后如果从事执法司法工作,就很难自觉地把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就难以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

 

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法律条文背后“有情有义”的丰富内涵,让法学研究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合国情,更好实现法理、事理、情理“三理”的高度统一、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原发布时间:2019/1/29 10:21:47

稿件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上一条:石 磊:刑事合规:最优企业犯罪预防方法 下一条:王翔宇:探析谢伦伯格走私毒品案涉及的法律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