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王勇:人工智能,须以正义为尺度

【中文关键字】人工智能;正义

【全文】 

正义,从古至今似乎只是社会制度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也必须考虑正义的尺度,人工智能技术也概莫能外。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社会化的运动,可以预见的是,它会逐渐由封闭的领域走向人类的生活,例如,已经成为可能的“智能电车”“护理机器人”。面对这样一种可能超越人类自身的存在,会引发新的正义问题吗?一种人类的创造物,无论它多么实用和便捷,只要导致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复。人工智能发展的正义的刻度尺应该刻在哪个位置,是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

人工智能必须促进平等。平等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平等: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二是一国之内不同地域之间的平等,一国之内可能适用的良好秩序;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是现代民主社会建立的前提。这三种平等,都是发展人工智能需要考量的因素。人工智能有可能打破技术中立的固有观念,人类必须提前选择。以正义切入人工智能的讨论,必须首先思考作为正义之首要因素的平等问题。

从国家与国家的发展来看,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人工智能给了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机会。人工智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它给社会带来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发展好人工智能技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追赶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机会,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实质平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有利于实现中国一直主张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的理念,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就一国之内的地方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也给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缩小差距的机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人工技术的发展给了国内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使这些地区有可能追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工智能靠的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属于新兴行业,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优势走向前列,进而为国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就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必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至少不能导致新的不平等。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的双手将逐渐从繁忙的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会不会大规模蚕食人类的工作岗位?对于这个问题,谁也无法预料。从人的解放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即使产生,也可能是符合人类利益的。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鼓励机械化,也没有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反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

人工智能必须有利于弱者的利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如果我们拒绝,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甩在后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弱者的利益,这样它才是正义的。弱者的利益,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困难群众的利益,人工智能技术必须不能违背这个初衷。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不同程度的丰富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符合困难群众利益,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可能带来资本的急剧集中,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致力于缩小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差距。如果人工智能导致财富急剧集中,大量工人失业,这肯定不利于弱者权利的保护,不利于维护最困难群众的利益。发展得不充分、不协调问题会进一步加剧,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不值得发展的。

在发展人工智能的时候,应该区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如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可能导致一些基础工作岗位的工作消失,看似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其实不然。因为从长远利益看,只要这些基础工作依然在运转,只是在运转的不是人而是智能机器,这就没有导致经济总量的减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职位,并且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看似短暂地损害了弱者的权利,从长远利益来看,弱者的权益是增加的。

人工智能必须符合代际正义。人工智能是影响巨大的颠覆性技术,可能会对我们目前的就业结构、社会伦理、国际关系准则等造成极大冲击,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尚未出生的后代人的利益。人工智能的未来可能是未知的,一个偶然事件都可能改变世界,何况人类最前沿的技术人工智能,这使得探讨困难的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代际正义问题更加困难。代际正义的理论可能是滞后的,但是关于代际正义问题的思考应该是前瞻性的,必须考虑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代际正义问题。代际正义关系后代人的权利、代际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它关心的是人类尚未“出场”的后代人的利益。

代际正义是一种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发生的正义关系。要维护好这种关系,当代人就不能恣意妄为,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对后代人的影响。虽然代际正义没有否认当代人的主体价值和当代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但它强烈反对当代人的那种故意的、有过失的和不合理的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行为,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审慎地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对代际正义的冲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当代人的向往,也是后代人的向往。当代人对于后代人利益影响具有严重性和不可逆转性。必须思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不是有利于代际正义,具体来讲就是有没有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人工智能是颠覆性的技术,假如人类与智能机器不能和谐共处,那就很有可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例如,人类对智能机器失去了控制,那达到超越人类状态的智能机器,很有可能颠覆人类,如果人类消失,那么这将是对后代人最大正义的侵犯。因为后代人无法真切“出场”来感受人类的世界。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倚仗的深海蛟龙。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以正义的刻度尺为依据,把人工智能技术紧紧地限制在正义的框架之内。人永远是目的,人工智能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损害人类的利益。人工智能这艘航船,在我国已经扬帆起航,必须以正义的尺度为舵手指明前进的方向。

现代社会正义要实现,并且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需要法律为正义设定好防线,以法律的强制力,惩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不正义之事之人。人工智能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发展也需要人工智能。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在缓慢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并没有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如果不计后果地把人工智能技术推入到过快的发展轨道,揠苗助长,则过犹不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很难的预测性,必须高瞻远瞩地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加以防范,用法律守护好人工智能技术正义的刻度尺。

 

【作者简介】

王勇,单位为西南政法大学。

 

 

 

 

原发布时间:2018/1/15 17:14:48

稿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02753&li...

    上一条:梁慧星:法官的法律思维与学习方法 下一条:刘辉:对违反法律义务行为的矫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