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万毅:漫说检察官的角色发展

【中文关键字】检察官;角色发展

【全文】

   司法,如人生,更似一幕剧。机智勇敢的警察、沉默无语的被告人、能言善辩的律师、刚正不阿的检察官以及机智断案的法官……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粉墨登场,他们以罗生门般扑朔迷离的案情为舞台背景,在庭审中展现,把司法这一幕剧演绎得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在这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中,检察官无疑极具主角光环,他们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现在庭审中,慷慨陈词、运筹帷幄、挥斥方遒。然而,庭上的激扬文字、意气风发只是检察官多维角色的部分写照,在闪亮的聚光灯后,是被忽略的检察官这一角色所蕴含的历史沉重感。

 

   检察官,历来被称作“启蒙之子”“革命之子”,是欧洲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产物。这一制度设计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启蒙先贤“废止封建纠问式诉讼、防范警察国家重现”的法治国之梦。在欧洲启蒙先贤殚精竭虑的精心设计下,检察官这一角色一跃成为掌控侦查并严把审判“入口”的程序枢纽,是履行“国家权力之双重控制”功能的法律守护人,肩负着监督法官、控制警察的重任。由于检察官效忠宪法、捍卫法治,因而被誉为“法治国的守护人”“法治国最忠实的仆人”。

 

   但是,检察官如何才能有效地守护法治,这个问题却困扰启蒙先贤许久。为了让检察官能够控制警察、防止警察国家的梦魇重现,一些国家赋予了检察官刑事侦查权,让检察官成为侦查权的主体,并将警察设定为检察官的辅助机构,通过检警一体化、检主警辅的制度设计,使得检察官能够有效地节制警察;为了让检察官能够制衡法官、防止纠问式诉讼借尸还魂,一些国家赋予了检察官公诉权,让检察官成为审判入口的把关者,并有权对法官的违法审判提起二审或再审救济,以监督法官依法裁判、秉公断案;为了让检察官能够防控刑罚执行环节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一些国家还赋予了检察官刑罚执行指挥权,让监狱等刑罚执行机关直接听命于检察官的指挥与节制,以此确保国家刑罚权得以正确实施。可以说,经过精密而周到的制度设计,检察官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控制者。然而,仅凭上述职权配置,是否即足以确保检察官对法治国的守护?因为对法治国理想的背叛和破坏,并不限于刑事司法环节警察的违法侦查和法官的违法审判。其他违法行为诸如行政机关的违法执法行为以及法院的违法民事执行行为是否亦应当纳入检察监督的对象和范围?此类问题考验着检察制度设计者和改革者的眼界和智慧。检察官的角色定位亦面临着重大挑战。

 

   从法理上讲,作为法律守护人的检察官,对于所有背叛和破坏法治国的违法行为都有权也有责任监督和纠举。不过,这是一个可能完成的任务吗?一方面,违法行为可能无处不在,而另一方面检察官的人力资源又捉襟见肘,要检察官以有限的人力去监督可能广泛存在的违法行为,可谓任务艰巨。然而,检察官作为法律守护人,其职责不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吗?如果面对违法行为却无动于衷,或仅仅因为人力不足就裹足不前,那么检察官制度又有何存在的价值?面对这一尖锐的问题,创设检察官制度的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犹豫了、困惑了、退缩了,他们停止了探索、改革检察制度的步伐,其检察官角色亦就此定格在刑事司法机关这一身份上。确实,仅凭刑事司法机关的身份,却要实现守护法治国的重大使命,这无异于纸上谈兵,也因而出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式的扼腕叹息。

 

   于是,另一种改革、尝试应运而生。比如,我国检察机关的角色比较偏重于法律监督机关的定位。其实,我们所谓的法律监督,与法、德等国家对检察官作为法律守护人的角色定位并无二致,但与法、德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宪法和诉讼法限缩了检察机关的诉讼职能,同时扩大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检察机关并非侦查程序的掌控者,亦不行使对刑罚执行机关的指挥权,而是通过行使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和刑罚执行监督权来履行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监督职能。除此之外,我国法律还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民事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职能,实务中更是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延伸到法院的民事执行行为和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正是检察官角色内在使命的呼唤与要求。

 

   但是,不得不指出,检察机关职能的上述调整,也会遇到新的问题。例如,检察机关作为侦查程序的外在监督者,侦查监督权的刚性不足,恐无力有效实现对警察违法侦查的控制,以致可能会出现侦查监督不力现象。法律监督职能的强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人力紧张程度,等等。

 

   当然,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今日之检察官仍据守着法治国守护人的身份,冲锋在保障人权、打击犯罪、监督、为法律守护人的精神风骨之写照。

【作者简介】

万毅,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稿件来源:检察日报

原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2日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98247&listType=1

上一条:齐精智:高净值人群首选有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的财税优势 下一条:郭延军:采集公民民族信息的宪法界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