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朱与墨:法治的“软肋”——由网络红包发微

【中文关键字】法治;网络红包

【全文】

       春节长假已过,或许你还沉溺在微信红包之抢与发的快意之中,不妨稍息,回眸一瞥刚过的2016年。对于人类法治进程,2016年确实是不凡的一年,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社会。这一年里既有英国全民公投脱欧成功,民主大联欢,总统的黯然谢幕。还有被喻为“疯子”和“骗子”大PK的美国总统选举,兼生了一波未平另波又起的选举中的美俄“黑客门”.更有韩国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丑闻持续几月地发酵。也有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省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辽林人大在贿选中整体塌陷,而这离国家主席习近平怒斥衡阳市人大选举贿选破坏选举案“共产党员哪去了”,仍是余音绕梁未绝。

 

       2月6日,微信发布《2017年微信春节数据报告》显示除夕至初五,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460亿。可见,网络红包成了人民祝福、问候的重要方式,这是人民生活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体现着“互联网+幸福”,无可厚非。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一起来,打开手机点击微信或QQ,我们就面临很多投票邀请,从幼儿园最萌宝贝、到最美乡村教师、最佳营业员、以及电视栏目选秀等等的投票、点赞等。既有市民社会的活动投票,也有一些党政机关组织的评选活动。因为是同学、同事、老乡、朋友等等,开始我们往往积极配合,就当做好事、娱乐、助人为乐,要参选者梦想成真吧。但日复一日,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出现往往以发红包的形式来换取大家帮忙投票,投票者往往领了红包直接按提示去投票,对于被投票的人和其他选手的资料根本无暇去看,去甄优别劣。昔日的电视选秀滋生了庞大的职业“网络水军”;今日更为便捷的移动互联网,为各类选秀推波助澜,我们不经意中就成了“网络水军”中的一员,“网络水军”全民化。领了红包没按要求去投票的,往往会被被骂得狗血淋头。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在一些党政机关组织的活动中,一些参赛方,如学校为赢得比赛,在网络投票环节对师生全员动员开展网络投票,学校打开计算机房组织学生不断刷屏投票,移动互联网端则给予红包激励。邀请网民投票、组织师生投票,都无可非议,通过这种市民自治社会中的民主活动有利于人们民主意识的培养。但是以红包为引诱手段和反复作弊的投票,评选出来的结果,真实性的含“真”量又有多少?又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恰好辽林人大选举贿选东窗事发,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网络市民社会的选秀以派发红包拉选票,仅仅是娱乐而已吗?衡阳市人大贿选案中的代表选举都是明码竞价,“有组织有纪律”地公开进行。手机、网络和微信基本成为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身体“器官”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网络红包引诱网络投现象票愈演愈烈,其恶果无异在播下民主种子的土壤里浇灌反民主的脏水,长出来的肯定是伪民主的罪恶之树,破坏选举的贿选案能不重演?高校作为传经布道的道德高地,为一时虚荣或者所谓的集体荣誉感而组织师生开展虚假投票竞争,斯文扫地不说,道德风貌又何存?其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幼苗摧残有多恶劣?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尤烈,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平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完全可以套用这一名言,其危害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民主政治是和周围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市民社会中的自治活动实践直接影响公民民主政治意识的培养。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当代绽放,是好东西,能成为我们民主法治建设腾飞的翅膀,而不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破坏神器、自缚绳索。网络投票无小事,要我们正视市民社会、网络空间的选秀投票,抵制红包拉票,正确对待和运用权利。

 

       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与周围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互动。中国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中,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素与制约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素并存。民法建构促进市民社会的兴起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软件和自媒体的兴起,使市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催生了民间组织和非正式的群体。市民社会的兴起凭借现代网络科技之力,突破时空与地域的约束,赋予了公民更大的自由组织和结社的权利,如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 借助科技之力,自觉形成的市民社会组织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主体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市民社会在自我组织和管理中,民主自治理念的实践能潜移默化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公民的民主参政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带来了机遇,即提供了可选渠道与路径,又可节约了参与成本,更为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直接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到2016年6月,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突破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代议制民主向共同参与制民主的转变的时代似乎已不再遥远。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凡是生活中受到某项决策影响的人就应该参与到那些决策的制定过程”.我们以为然,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了“开门立法”、“网络问政”。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告诫党的领导干部要懂网、善用网来提高治国理政水平。互联网观察人士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生政治生态向量。

 

       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信息科技,技术是中立的,技术是双刃剑。技术不是推进民主政治实现的决定力量,人作为应用技术的主体才是民主政治的真正动力。网络红包拉票愈演愈烈,折射出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仍是中国的法治建设的软肋;珍惜民主、善待科技是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民主政治不是很高深的学问,也并不以公民的高文化素质为必要条件。毛泽东在求学时曾痛感中国社会“明智不开”,但当他进入社会组织工人运动,接触泥瓦工人等劳苦大众后他的观点迅速转变,指出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政治法律不是学政治法律职业人士的专利,法律内容应该来源于人民大众。有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后来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针对边区的群众大都居住在农村和偏远的山区、文化底子薄、文盲占绝大多数的现实,创造了灵活多样的选举办法,具体的投票办法有“票选法”、“画圈法”、“画点法”、“画杠法”、“投豆法”、“投纸团法”、“烙票法”、“烧香点洞法”以及“背箱法”等等来保证选举的普遍性、真实性和公正性,民主的实现。当时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那么落后的环境中都能搞好直接选举的民主政治;今天在科技昌明、经济富裕的环境下,我们没有搞不好民主政治、实现不了法治国家目标的理由。我们要珍惜民主、善待科技,勿使法治建设利器成“软肋”,网络科技误了民主政治前途,落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法治是众人之治,离不开民主;信息社会里法治依赖于网络,离不开科技。新文化运动祭起“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开启了我国现代性的启蒙运动。然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进行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不正确树立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将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软肋。民主和科学仍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两道坎,珍惜民主、善待科技,法治大道真如铁,须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者简介】

朱与墨,单位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原发布时间:2017/3/8 10:23:29

稿件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98929&lis...

上一条:李薇薇:香港法院基本法案件裁判依据的国际化 下一条:秦前红:困境、改革与出路:从“三驾马车”到国家监察——我国监察体系的宪制思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