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关键字】指标体系;司法文明指数
【全文】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经过完善和升级,形成了一套包括10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基本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司法文明的深刻内涵和全面要求,从而为加强司法文明建设提供一面可供借鉴的“镜子”。
从内涵上看,司法文明是与司法愚昧、野蛮相对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司法从野蛮走向开化的进程。司法文明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上千年的人类司法史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古代“包公”时代的司法文明,与现代作为法治文明基本标志的司法文明有着本质区别。例如,与古代神明裁判相比,近代司法“重口供”“轻神明”更文明,但若以现代法治文明尺度衡量,口供裁判与证据裁判相比,显然就是野蛮而不是文明了。司法文明指标体系的开发始终坚持法治文明的基本坐标,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本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并参考了“世界法治指数”和其他国际型法治指数的技术经验。因此,它能成为一种法治评估工具。
从外延上看,司法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立足如下四个领域:一是司法制度,包括司法组织制度和司法程序制度。二是司法运作,包括从诉讼开始到结束所发生的所有行为及事项。三是司法主体,即负责司法权行使的国家机关和个人。根据宪法规定,法院、检察院既是司法权主体,也是司法活动主体;法官、检察官是司法活动主体,但不是司法权主体。四是司法文化,包括司法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等,理性的司法文化是人类在司法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智慧。
司法文明指数从上述内涵和外延生成如下10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
指标一:司法权力。它本质上是一种裁判权,按我国宪法规定,应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侦查权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执行权是与司法相关的权力。司法权力方面的司法文明建设,旨在贯彻《决定》关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要求,生成4个二级指标:司法权力依法行使;司法权力独立行使;司法权力公正行使;权力主体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制约。
指标二:当事人诉讼权利。根据我国宪法、《决定》中“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规定,以及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当事人享有的基本诉讼权利,生成4个二级指标:当事人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当事人享有获得辩护、代理的权利;当事人享有证据权利;当事人享有获得救济的权利。
指标三:民事司法程序。包括四个二级指标:民事起诉得到及时受理;民事审判符合公正要求;民事诉讼中的调解自愿、合法;民事诉讼裁判得到有效执行。
指标四:刑事司法程序。根据《决定》对完善刑事司法程序的要求(一是“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二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生成3个二级指标:侦查措施及时合法;审查起诉公正有效;刑事审判公正及时有效。
指标五:行政司法程序。行政司法程序的主要功能:一是纠正行政机关在执法阶段的违法行为,二是通过对行政权的控制(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三是通过行政诉讼程序本身公正和法院裁判公正来提供社会公正。据此生成3个二级指标:行政起诉得到及时受理;行政审判符合公正要求;行政诉讼裁判得到有效执行。
指标六:证据制度。证据制度是司法裁判过程中运用证据认定事实的法律制度。证据制度是法治的基石,公正是证据制度的首要价值。据此生成3个二级指标:证据裁判规则得到贯彻;证据依法得到采纳与排除;证明过程得到合理规范。
指标七:司法腐败遏制。司法腐败是公权力腐败的典型形式,主要指司法官员滥用司法权力以谋取私人收益,它杜绝了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受侵犯时的最终救济手段。遏制司法腐败旨在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据此生成3个二级指标:警察远离腐败;检察官远离腐败;法官远离腐败。
指标八:法律职业化。根据《决定》关于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和“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等要求,生成3个二级指标:法律职业人员获得职业培训;法律职业人员遵守职业伦理规范;法律职业人员享有职业保障。
指标九:司法公开与司法公信力。司法公开和公信力,旨在使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防止司法腐败,更好地接受公众监督,提升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对司法的认同程度与信服程度。据此生成5个二级指标:司法权力主体受到信任与认同;司法活动过程依法公开;司法活动过程受到信任与认同;司法活动结果依法公开;司法活动结果受到信任与认同。
指标十:司法文化。该指标旨在引领和培育理性的司法文化,据此生成4个二级指标:公众参与司法的意识及程度;公众诉诸司法的意识及程度;公众接受司法裁判的意识及程度;公众接受现代刑罚理念的意识及程度。
【作者简介】
张保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稿件来源:《检察日报》2016年1月28日
原发布时间:2016年1月29日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94863&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