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异化是西方犯罪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外延大于“失范”,失范仅仅是广义异化范畴内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异化概念为寻求减少犯罪的方案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平衡的方式,因为除了失范或无规范外,异化还包括无力、无意义、孤立、自我异化等。异化概念的丰富内函可以既关注一般社会政治问题,又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假设;既有价值取向的指导,又有事实证据的支持。
【中文关键字】异化概念;马克思主义犯罪论;激进主义异化观
【全文】
异化对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的学者来讲并不陌生,因为异化是这些学科的一个基本概念范畴。而在西方激进主义犯罪学派的学说里,异化同样也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其外延大于“失范”。失范仅仅是异化广义范畴内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除了失范外,异化还包括无力、无意义、孤立和自我疏远。在概念范畴的实践运用中,失范理论学家所强调的“规范”支持主流刑事政策,强调各种社会力量的平衡控制和现状的维持。而“异化”则主要运用于激进主义犯罪学,在社区建设、犯罪人复归社会以及获得社会支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异化的概念
异化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长期而重大的作用。{1}词典中对异化的解释有:“转让财产权利;精神错乱,以及厌恶,反感,善意和友好感觉的丧失”。{2}对于异化的第二个解释“精神错乱”,早期精神病医生实际上是叫做“alienists”。希伯来和基督教文献中提到的神学意义上的异化包括“原罪”以及被驱逐出伊甸园的过程,象征着与上帝的疏远。{3}马克思用两个定义来描述异化:{4}一是“Entfremdung”,转让权利或财产;二是“EntzauBerung”,与他人疏远。异化还演变成弗洛伊德的“不满”和萨特的“nausee”。{5}社会学家梅尔文归纳了对异化概念的五种解释:{6}
1.无力:个人对自己行为的预期不能必然导致其想得到的结果的发生。
2.无意义:对行为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的低期望值。
3.范:对使用不合法手段达到既定目的的高预期值。
4.分离:从既定社会高度评价的信仰或目标仅获得低回报值。
5.自我异化:既定行为对期望报酬的依赖程度。
二、马克思主义异化观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文中首次明确了异化过程:社会包括人类创建和持续的各种机构或者叫做“社会实体”。“社会实体”的产生是“人文精神”发展的基本要素,“社会实体”对“人文精神”而言又是独立和陌生的,这就会产生异化。也就是说,人类创造了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机构,最终又被这些机构所控制。{7}“异化表示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主宰着人类的生活。因此,这些无法控制的权力不是扩大自由,而是增加对人类的奴役,剥夺人类自我决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正是这些能力使人类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8}此外,对于黑格尔而言,社会的、体制的和文化的异化终究是“先验的自我异化”。{9}黑格尔认为:“异化是人类和客观世界不可避免的命运。异化是人类生命的内在必然。人类制造和使用物体来创造社会,同时也制造和改变了人类生活”。{10}在黑格尔看来,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象征,并且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
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宗教和国家两个方面。马克思认为宗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最终主宰和控制了它的创建者。他对宗教有一个相当著名的描绘,即宗教是“麻醉大众的鸦片”。马克思对个人的异化有更深刻的见解:“宗教是没有精神的世界里的精神,是被压迫的生物的呻吟,是无情世界的一抹柔情,是大众的鸦片”。{11}马克思认为,宗教表明社会存在着异化。宗教是对不平等的政治制度中的不满的安抚。在不同的分析水平上,存在着宏观的社会组织和微观的个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当人们试图在这两类分析单位里找到通达的理据时,常常会困惑于个体构成了组织,可组织最终背离了个体。某种跃迁式的变化存在于它们之间,当人们无法找到有足够解释力的理由时,求助于神秘的宗教,通过信条化的原则体系和个体的虔信来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通达。
对于马克思而言,人类和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基本问题。{12}曼德尔和洛沃克曾言,“作为公民的个人在和国家的关系中的异化,是马克思的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思想的起点。跟黑格尔的被动接受异化不同,马克思批评黑格尔针对异化的措施只是异化思想抽象、空洞和虚幻的表达”。{13}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当社会结构,如政治国家,具体化而独立于人类时,人类跟国家异化,最终国家也异化于人类。马克思寻求异化的终结,不相信永恒的异化就像不相信永恒的地狱一样。{14}马克思主义克服异化的观点被称为“对所有异化的积极超越”。{1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正在异化的力量。正如斯蒂文森写道:“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所有资本主义错误的总和;异化这个概念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的一定特征和根本上错误的价值判断。”{16}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异化的方面:私有财产、劳动力分工以及工人数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力按照交换价值作为商品出售,“原本用来促进生产的方式结果变成跟生产者疏远的一种关系”。{17}
虽然异化是“从奴隶制到资本主义所有私有制社会”的特征,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和异化)在过去二百年急剧增加。在《理智社会》一书中,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因而产生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异化和冲突。弗洛姆进一步解释了工人如何被量化和抽象化,成为系统中不知名的数字,责任的专业化导致跟有形产品之间的分离。宏观水平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所产生的种种意识,却被直接拿来用于对工人这一微观水平分析单位进行规制。资本家看到的是账本和交易所的数据,而工人关注的是工资和面包的价格,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宏微观的分离,使得宏观现象以宏观汇总数据进行分析时,真正行为主体的各方面特征在汇总时丧失了直接联系。工人埋怨于资本家的刻薄,资本家不满于工人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异化概念从哲学意义上运用到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异化的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分工的基本原理,生产工具和商品崇拜)常见于公司和工人/工会之间的冲突。由于工业革命之后社会高度组织化,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国家与国家,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体系的竞争,个体只是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然而,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究竟是怎样推动了这个演化的进程?尤其是个体式的行会师傅演进到集体式的公司组织,这一“生产革命”无疑对人们的社会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过去那种基于个人自由这一微观单位的社会意识,不得不让位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宏观意识。分析单位的革新意味着分析水平的革新,那么在解释这一跃迁过程时,异化便成为了一个常用的分析理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左派运动促进了异化概念的流行。米尔斯强调研究异化的潜在好处,即他所谓的“人类的主题”。米尔斯发现,除了马克思和弗洛姆外,异化也是弗洛伊德“本我”、乔治米德的“我”和克伦邦霍妮的“自发”等概念的组成部分。“一系列的学术领域依靠这些理论联系描述社会现象。然而,这种日益流行的异化却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其涵义也含糊不清”。异化的定义包括“丧失自我、焦虑、失范、绝望、人性、漂泊、冷漠、社会混乱、孤独、无力、没有意义、孤立、悲观和丧失信仰或价值观”。异化还与“冷漠、专制、符合、玩世不恭,政治冷漠,偏见,私有化,精神病,萎靡和自杀”相关。
福伊尔利希特认为,对异化的基本研究必须包括异化的对象,即“同什么相异化”?换句话说,一个人不仅是异化了,而且是同自我相异化,同他人相异化,同一个人的工作相异化,同社会相异化,等等。仅仅说一个人处于异化状态是一个未完成的预后,它还涉及到社会机构、其他人与自我。沙赫特将异化的根源二元化为社会背景和个人或自我。沙赫特使用了以下术语:(1)客体异化(或“O型异化”),解释了个人相对于其他个人、群体和社会结构而言所处的结构性地位,以及(2)主体异化(或“S型异化”)。客体异化的例子包括经济剥削或种族压迫之类的社会条件,而主体异化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异化是一种过程和状态:社会结构的压倒性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自我的分离。如果一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异化,这个人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主观异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上层阶级的社会就没有异化。50多年前,米尔斯就指出,日益僵化的官僚结构已导致专业人员越来越依赖于产出和盈利能力,而与他们的劳动产物相异化。{18}比如在一个公司里面,公司管理阶层服从股东,而股东又跟工人和产品完全分离。{19}这种分离(异化)状态为非法储蓄和贷款、制造缺陷产品或不安全的工作条件创造了便利条件。{20}虽然社会阶级地位会有利于或不利于某些犯罪行为,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获得机会的方法,因此表现的犯罪行为可能有所不同,异化仍然可以用来解释不同阶层的犯罪现象。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国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制度设计上人们是以群体(组)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并且以宏观行为或表象作为绩效的理据,但是个人责任追究机制的设计却缺乏与宏观水平之间的联系。人们常常犯下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 fallacy),错误的将宏观行为模式混同于微观行为模式,用总体的繁荣为个体的无序辩护。比如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美国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案,长期的宏观繁荣掩盖了个体单位上的无序,却无人需要为这种无序承担责任,以至于最后的危机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梅斯纳尔和罗森菲尔德和福特推动了异化理论的新发展。他们将失范理论和更广义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在《犯罪和美国梦》一文中,梅斯纳尔和罗森菲尔德试图用“美国梦”来解释美国高犯罪率的原因。他们借鉴默顿最初的分析,“金钱成功和野心造成的‘美国压力’产生放大的焦虑、敌意、神经质和反社会行为”。梅斯纳尔和罗森菲尔德在分析无法实现美国梦、同时生活在“将追求个人物质成功置于其它价值之上的社会”中的个人时,重申了这一观点。在梅斯纳尔与Rosenfeld看来,使美国出现高犯罪率的条件(例如,手段受限、无法达到的目标,对物质主义的绝对崇拜)也同样难以改变。事实上,要改变现状需要一个基本的社会变革和对美国梦的摈弃。而且,失范理论家没有涉及政权组成,也不承认他们的著作暗含着激进意义。
安格纽将有副作用的心理压力源的量度方法引入修正的紧张理论,推动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失范理论的发展。安格纽增加了许多新的压力源,其中包括:“丧失积极动因(如,浪漫伴侣的失去、朋友的死亡),存在消极动因(例如,人身攻击和谩骂侮辱)和其他目标阻塞(例如,未能实现正义的目标)”。正是在这里,紧张理论对个人的异化作了评价,特别是失范和自我异化的组成。自我异化表现出存在主义倾向,负面动因刺激了消极情绪状态。当自我实现与实际行为冲突时,紧张的个人表现出愤怒和认知失调。总之,紧张的个人疏远他人并自我疏远,这种异化就表现为犯罪。
三、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评论
国家(政府)异化是马克思和迪尔凯姆理论著作的中心,{21}事实上也有学者认为,异化和失范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类似的。当社会从一个高度同质性的农业社会向一个高度异质性的工商业社会发展的时候,机械团结的社会形态让位于有机团结的社会形态,那种“农夫一贵族”二元化的简单社会结构被城市化的复杂社会结构所取代。在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下,不同职业团体必须精诚合作,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才能使社会运行不会出现紊乱。这个有机体越是复杂,个体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小,“整体观念”与个体价值之间的偏离也就越大。这样就产生了异化或失范的问题。因为人们意识到,无论是从个人分析单位上去概括社会整体层面的价值,还是从社会整体的价值去解释个人层面的追求,都在变得困难起来。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层次谬误”或“简化论错误”。在高度多元化的社会当中,所谓“整体价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竟然成为了一个谜团。马克思和迪尔凯姆的理论都在围绕这个谜团提出自己的解释。
首先,两种理论都对工业扩张和统治时期的西方社会发起了猛烈抨击。{22}其次,两种理论都对社会如何运转表达了强烈看法,“马克思和迪尔凯姆都消极和否定地描述了社会健康和人类健康的乌托邦式的标准上的失范和异化状态”。{23}异化和失范的经典理论都分析了经济个人主义或极端的自我利益并谴责这种倾向。第三,马克思和迪尔凯姆都对自我异化表示极大关注。回顾黑格尔学派哲学家(包括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不满情绪的最低点、最终形式的异化,即为“自我异化”。而迪尔凯姆1897年经典名著《自杀论》也集中讨论了一种严重的自我异化——“失范性自杀”。
虽然对马克思和迪尔凯姆而言异化都是一种理论上的难题,二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一项对于异化和失范的政策后果的评估揭示,“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类型的自我延伸,有着不同的解决社会不满的方法”。{24}对迪尔凯姆而言,社会暂时无法行使其调节功能的后果是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上升。必须指出的是,高度繁荣跟国家财富减少一样会扰乱集体秩序。事实上,迪尔凯姆认为,爱尔兰和西班牙低自杀率的原因可能是长期而稳定的贫穷所起的保护作用。另外,低自杀率在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也可以归因于教会对自杀的坚决反对。无论如何,社会必须适当限制公民的欲望,要么就使公民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集体,以保持平衡并使社会继续存在下去。{25}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是逻辑和道德的根源,因此,他的解决方法是,通过限制获得自由,而马克思质疑通过限制而获得的资本主义社会控制和有价自由的合法性。迪尔凯姆强调维持现状的规范,而他的追随者认为,增长的机会和受限制的愿望将产生社会和谐。马克思与其他激进学派犯罪学者则探讨了权力的概念以及政治和经济机构的合法性。简而言之,迪尔凯姆解决方法的重点在于规范的异化层面,而马克思则涉及到权力层面。可以这样说,即使失范/紧张理论在犯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它没有涉及到无权力层面和在社会中获得权力对政策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范/紧张理论仍然是不完整的,它的内涵仍然是小于异化理论的。它必须说明,逻辑和道德这种个体层面上的特质,究竟是如何上升为一种整体的权力意志,不能将其变为一种神秘的“天赋”权力。
异化的概念为寻求减少犯罪的方案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平衡的方式,因为除了失范或无规范外,异化还包括无力、无意义,孤立,自我异化等其它方面。在克劳德和俄林关于减少异化的论断的基础上,林登?约翰逊总统发起了“反贫穷战争”。具体来说,改善教育、提供就业机会、协助低等阶层社区是美国19世纪60年代的主要政策。然而服务于低等社区的机构变得越来越官僚主义和自我保护,从而造成进一步异化。{26}
“反贫穷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犯罪行为相联系的权力、意义、孤立、自我异化的作用。紧张理论对个人的异化作了评价,特别是失范和自我异化的组成。自我异化表现出存在主义倾向,负面动因刺激了消极情绪状态。当自我实现与实际行为冲突时,紧张的个人表现出愤怒和认知失调。总之,按照紧张/失范理论的观点,紧张的个人与他人相异化并自我异化,这种异化就表现为犯罪。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代西方社会,犯罪政策过分强调迪尔凯姆关于平衡、控制和维持现状的一维策略,将重点放在控制和惩罚个人上面,这种保守的政治立场多年来收效甚微。虽然社会一再加强犯罪的法律规制和社会控制,然而,犯罪行为仍然得不到清楚的解释,犯罪趋势也是不可预料的。默顿的“中层理论”(theories of middle range)提醒我们,刑事法和刑事政策是基于国家统一的法典和法权,但在当代“有机社会”的社会情境下,对高度异质化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必须重视大量出现的“中间层次”命题,在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密尔等古典作家都力图通过对人性、社会、国家、政府、法律的分析,构建一种系统的完整的社会理论体系,但这些理论缺乏经验证明的可行性。而异化概念的丰富内涵可以既关注一般社会政治问题,又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假设;既有价值取向的指导,又有事实证据的支持。
【作者简介】
熊海燕(1978-),女,湖北襄阳人,西南政法大学刑侦学院教师,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澳门大学犯罪学博士。
【参考文献】
{1} Josephson E., Josephson M., Man alone: Alienation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1962, pp9.
{2} Feuerlicht I., Alienat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78,pp3.
{3} Torrance J., Estrangement, alienation and exploitation: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historicalmater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pp67.
{4} K.Marx, On the Jewish ques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Paperbacks, [1843]1964, pp276.
{5} Feuerlicht I., Alienat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78, pp5.
{6} Tatsis N.C., Zito, G.VMarx, Dürkheim, and alienation: Toward a heuristic typology,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1974,(3),pp223-243.
{7} Hegel G.W.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07]1977.
{8} Mandel E., Novak G.E., Marxist theory of alienation: Three essays, New York: Pathfinder Press, 1973, pp7.
{9} Horton J., The dehumanization of anomie and alienation: A problem in the ideology of sociology, The British .Joumal of Sociology, 1964,(15), pp283—300.
{10} Gouldner A.W., The two Marxism's, New York: Oxford Press, 1982, pp 180.
{11} K.Marx,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844]1964, ppl2.
{12} Mandel E., Novak G.E., Marxist theory of alienation: Three essays, New York: Pathfinder Press, 1973, ppl3.
{13}K.Marx,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844]1964, pp659.
{14} Mandel E., Novak G.E., Marxist theory of alienation: Three essays, New York: Pathfinder Press, 1973,pp6.
{15} Ollman B., Alienation: Marx's conception of man in 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l35.
{16} Stevenson L.F., Sev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55.
{17} K.Marx, The grundrisse.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39]1971, pp?l.
{18} Mills, C.W.,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19} Gouldner A.W., The two Marxism's, New York: Oxford Press, 1982,ppl80.
{20} Fromm E., The sane society, New York: Premier Books, 1955.
{21} Horton J., The dehumanization of anomie and alienation: A problem in the ideology of sociology, The British Joumal of Sociology, 1964,(15), pp283—300.
{22} Horton J., The dehumanization of anomie and alienation: A problem in the ideology of sociology, The British Joumal of Sociology, 1964,(15), pp285.
{23} Horton J., The dehumanization of anomie and alienation: A problem in the ideology of sociology, The British Joumal of Sociology, 1964,(15), pp284.
{24} Horton J., The dehumanization of anomie and alienation: A problem in the ideology of sociology, The British Joumal of Sociology, 1964,(15), pp285.
{25} E.Dürkheim,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Glencoe, IL: Free Press, [1897]1965,pp245.
{26} Rose S.M., The betrayal of the poor, Cambridge: Schenkmann ,1972.
稿件来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原发布时间:2015年8月20日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91733&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