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法制日报:[聚焦]以法治为引领奏响平安中国建设强音

     编者按

      中国人最常说的两个字便是“平安”,简单平常的两个字包含着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期盼。

      党中央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政法综治战线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党的要求,人民的呼声,就是政法综治战线的行动指令。《法制日报》推出一组报道,回顾2014年,政法综治战线坚持以法治为引领,积极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下大气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政法综治战线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综述

      2014年,从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到创新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再到破解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全国政法机关一份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筑牢着平安根基,维护着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亿万人民感受公平正义,共享平安幸福。

     立体化防控筑牢平安基石

      2014年8月2日,河北北戴河火车站站前广场人流如织,由特警巡逻车、流动警务室、巡逻电瓶车以及荷枪实弹、不间断巡逻的公安民警、特警和武警,形成了“一分钟反应圈”。来自河南的游客王宝民说:“一下火车就看到这么多警力在保护着群众的安全,让我很有安全感。”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去年以来,各级政法综治部门以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不断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平安中国的基石。

      甘肃省政法综治部门始终把开展命案治理专项行动,作为防范打击犯罪、保护群众利益、稳定治安形势的“龙头”工程,从“打防”两方面入手,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最大限度控制了命案发生,最大限度提高了命案破案率。2014年1月至11月,全省发生命案304起、发案同比下降2.3%,命案现案发生数创历史同期最低;全省破获命案现案296起、破案率97.4%,同比上升1.6%,创历史同期最高。

      江苏注重科技引领,着力提升防控体系现代化水平。以技防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技防乡镇、技防小区、技防单位、技防入户为基础,按照立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实战化要求,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着力打造“防控区域城乡覆盖、防控时空无缝衔接、防控技术融合应用、防控目标全网追踪、防控质态全面优化”的技防江苏。全省社会面监控探头总数超过130万只,城市80%以上的老旧小区完成技防设施建设改造,技防镇达99%,技防村达70%。

      推进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方面,2014年,贵州在全省实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六项工程”(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专门教育“育新工程”、重点青少年群体救助保护“雨露工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刑释解戒人员安置帮教“回归工程”、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安宁工程”、艾滋病防治“红丝带工程”),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特殊人群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湖南省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截至2014年11月31日,纳入救治救助的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达5144人,已完成救治的患者数位5123人,任务完成率分别为102.88%和102.46%,均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20家精神卫生服务机构改扩建工作均已完工,共计新增病床1472张,大部分病房已投入使用。截至12月9日,全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人数由年初的16万左右达到24万多人,检出率为3.65%。

     努力掌握化解矛盾主动权

      邻里不和、宅基地纠纷、家庭婚姻矛盾……看起来都是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是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金牌”调解员张丽却不这样认为:“小事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事,甚至引发民转刑案件,不仅影响乡情、亲情和友情,而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各级政法综治部门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通过矛盾纠纷排查、畅通百姓诉求渠道等手段,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为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矛盾,各地普遍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黑龙江省印发《关于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范围、责任主体、程序要求、责任追究等。2014年1月至10月,全省对1046项政策作出风险评估,暂缓执行70项、不予实施23项,群体上访及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发源地,也是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将维护稳定的防线建在基层,就抓住了维护稳定的“牛鼻子”。

      陕西省在城市全面推行“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社区(村),在农村推行“村一政法干警”工作机制,全省2092个社区和90%以上的行政村都建立了“三官一律”或“一村一政法干警”工作室,派驻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8000余人,使政法干警从机关向基层下沉,探索了一条化解矛盾纠纷、深化平安建设的新路子。

      在上海市城乡社区,活跃着像“李琴调解工作室”“老舅妈工作站”“金钥匙调解志愿者服务队”等一支支民间调解组织,他们植根于基层社区,实施听诊、出诊、门诊、会诊、问诊化解矛盾工作法,及时定分止争。

      近年来,医患纠纷、劳资矛盾、征地拆迁、环保问题等新型民生类社会矛盾纠纷呈逐年上升之势,化解难度大。

      山西省向专业化要效能,把人民调解组织和工作重点向征地拆迁、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村(矿)矛盾、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六大领域延伸,探索建立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劳资纠纷等十大专业化调处新机制。目前,全省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已超过900个。2014年,全省成功调解医疗纠纷3194起,交通事故纠纷9234起,调解成功率均达到90%以上。

      随着社会矛盾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特征,处理难度越来越大,靠部门“单打独斗”、靠手段单一的调解方式往往难以奏效。各地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创新诉调、检调、公调、访调对接机制,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一些地方还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调解,效果明显。吉林省聘请了部分在法律界有较好口碑的律师、专家和学者,对于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及时参与调处化解并免费为群众代理,提高了公众信任度。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我家的房子终于有身份证了(门牌地址),家门口的路灯亮了,今后我儿子给我寄包裹再也不用到村委会去取了。”周奶奶家住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兰子堤小区,最近她逢人便说这件事儿。

      原来,兰子堤小区为拆迁安置小区,门牌地址、物业管理、绿化环卫等配套设施不到位,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2014年7月,资阳区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长、网格员和楼栋信息员搜集居民呼声向上反映,推动解决了一些问题,群众拍手叫好。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过去的一年,网格化管理不仅由东部地区发展到西藏拉萨市等西部地区,而且正逐步往农村地区推广。

      截至2014年年底,湖北省共划分网格13.9万个,配备网格员13.9万人、村级网格信息管理员5.7万人,建立县级网格服务管理平台139个、镇级平台1242个、村级平台2.5万个,并统一配备了电脑、电子触屏、E通和视频监控系统,全省农村已基本建立起网格化管理体系。

      四川省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建设,要求网格员做到“认得到人、进得到门、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帮助群众解难题、做实事,对网格内的各种情况做到“耳聪目明”。对于能办理的事项,由网格员办理;网格内解决不了的,网格员现场受理后通过手持终端机上班,按职责和权限分别由村(社区)、乡镇(街道)或县级管理机构分流指派相关职能部门限时办理。

      紧紧依靠网格化管理,各级综治组织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把为群众办事的窗口集中起来,把承担基层服务管理的多个中心整合起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广东省综治办于2014年10月出台《关于把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进一步打造成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平台的意见》,要求在原综治信访维稳平台统一受理群众诉求、集中调处矛盾纠纷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治理功能,着力落实综治日常业务,协调推进社区矫治、公共法律服务、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工作。

      浙江省大力推行“浙江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使之互为支撑、同步规范发展,形成网上网下整体作战的新格局。

     人人都是平安建设主体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举世瞩目的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今年64岁身患糖尿病每天需要服药的冯香玲老人主动要求参加安保工作,继续为首都安全尽心尽力。“我们留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让安全隐患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冯香玲说。

      会议期间,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像冯香玲一样戴着红袖标的“平安志愿者”的身影。据悉,当时有百万名社会治安志愿者上街巡逻,加强邻里守望,形成人人参与、共保安全的强大声势。

      平安关系你我他,建设平安中国靠大家。平安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群众广泛参与、多方协同、全面覆盖,才能激发出群防群治的强大力量,才能真正达到平安建设共建共享的目标。

      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市市级、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站已全部建成并运转良好,全市实名注册的平安志愿者总数已突破85万人。服务覆盖全市324个街乡镇、近7000个社区(村)和2000万常住人口,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时代特点和首都特色的平安北京建设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天津市为了实现对23.5万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有效组织,同时充分调动志愿者的首创精神和活力,建立了“扁平化”的平安志愿者组织体系。市综治办在社团局注册成立了天津市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平安志愿者委员会,负责全市平安志愿者的登记备案、宣传表彰及组织全市性的志愿者行动。

      福建省厦门市按照“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推进到哪里,平安和谐社区(农村)创建活动就跟到哪里”的思路,在全市所有居村全面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农村)”创建活动。通过完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社区事务协调会、听证会、社区民主监督评议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和基层协商机制,引导驻区单位、企业、外来人员和居民群众等有序参与社区“共驻共建”。(记者李娜)

 

 

     忻州PTU机动队与SDU突击队联合接处警

   遇突发事件三分钟到达一分钟处置

      帅气的贝雷帽,一身特警蓝,脚蹬作战靴,或车巡,或步巡,24小时全天候……2014年,山西省忻州市街头增添了一道引人瞩目的亮丽风景线——PTU机动队。

      “近年来,忻州高度重视平安创建工作,2014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为7790件,比2013年下降1.91%,比2012年下降6.71%;全市“两抢一盗”立案数为4153,比2013年下降10.6%,比2012年下降30.4%,整体呈逐年下降态势。”忻州市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梅喜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与PTU机动队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为进一步全面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借鉴香巷、杭州社会治安防控主动警务新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2014年2月12日,忻州市公安局对巡特警支队、直属分局巡特警大队、忻府区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交警支队巡警大队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山西省首支警察巡逻机动队,英文简称PTU。截至目前,全市PTU队员总数已达1200人。

      忻州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袁小波告诉记者,综合区域企事业单位、商业区、居民小区密度,区域警情发生量与发生率及市区派出所辖区、交警支队直属大队责任区域等情况,忻州将市区划分为十二个机动巡区和四个步行巡区,每个机动巡区布署两台巡逻车,每车至少保持两名以上警员,对市区人员密集地区和治安复杂地区、城中村实施不间断机动巡逻、徒步巡逻。

      冬日的一天,云中路上,PTU112号巡逻车上警灯闪烁,像往常一样沿着既定路线巡逻。

      17时40分,车载电台突然传出指令:“112,112,公园西街凤凰苑小区门口发生业主堵门事件,请你们迅速赶往现场处置,听到请回答。”

      “112收到。”收到指令的112号巡逻车立即调头,飞速赶往凤凰苑小区。

      17时43分,手持执法记录仪,佩戴单警装备的两名巡逻队员从112号巡逻车上走下,走向人群中了解情况。经过询问,队员了解到,事发原因是早前凤凰苑小区物业与业主因为地下车库买卖问题发生矛盾,物业不给未购地下车库的业主发放蓝牙门禁,业主一怒之下将大门堵了起来。

      考虑到警情属于民事纠纷,巡逻队员一边控制现场进行调解,一边将情况向指挥中心汇报通知辖区派出所进行后期调解处置。20分钟后,赶到现场的辖区派出所民警与巡逻队员进行了交接,并开始调解。

      据了解,在组建PTU的同时,忻州市公安局还整合原巡特警支队特勤队、排爆队、警犬大队警力组建成特警突击队,英文简称SDU,总警力达50人,担负重大警务实战的应急处突,涉爆现场的搜爆、排爆,对重大刑事案件、涉毒、涉枪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战抓捕任务及抢险救援中的人员搜救任务。

      “SDU突击队平时任务就是训练,并机动备勤。一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市局指挥中心将统一下达指令,PTU机动队三分钟内赶到现场先期处置,SDU突击队则在最短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复杂情况处置,因此市区范围内,我们提出的目标是‘三分钟到达,一分钟处置’。”袁小波说,如果说PTU机动队是强者的话,SDU突击队就是这个强者的拳头。

      “遭遇突发事件,本县区PTU机动队和SDU突击队赶往现场的同时,同片区相邻县区警力在最短时间赶往事发地进行支援,确保事态不扩大,损失降到最低。”杨梅喜说道。(记者王志堂)

 

 

靖西“边关普法”与调解同行促边民固边守法

劳资和涉外婚姻维权纠纷未再发生

      龙邦镇地处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南部,南与越南茶岭县接壤,边境线长43.85公里,是百色市通往东盟各国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边疆安宁是龙邦镇司法所的首要任务。所里主动把工作重心向前移,2012年就调整充实了边境村人民调解组织,形成了以镇调委会为主导,边境村调委会为基础的调解网络。

      护龙村是龙邦镇调委会跨国民间纠纷规范化建设的示范点。村委会办公楼里设有“护龙村涉外民间纠纷调解室”,办公设备齐全、制度完善、工作程序规范,有调委会成员9名,基本由村两委干部担任。

      中越边境山水相连,语言相通,边民们“靠边吃边”,依靠每天享有的8000元额度免税额,大部分边民买有三轮车,靠频繁来往于边境口岸拉货赚取差价维生。车辆多,人员杂,抢运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还因此打架斗殴。

      护龙村排干屯曾发生过一起劳务纠纷,村民黄文高和停在贸易点的货车司机谈好卸货价格后,跑回屯里找两位民工。过了个把小时没见,司机急于出货,便找到正准备结束龙邦口岸找搬运活的越南村民阮阿厅等3人搬运。

      阮阿厅等人快卸完货时黄文高及两位村民才赶到卸货地点。黄文高以为被“抢”生意,两人先是论理,接着相互推搡。

      调委会接到群众报案后,迅速赶到现场。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调委会首先指出黄文高不对之处,没和货车司机说清找人需用多长时间。阮阿厅事先不知黄文高和货车司机谈好,因司机急于卸货,才出现“抢”卸货事情。调解员和司机商量,让黄文高卸下一批货,就这样把事情“摆平”了。

      “这些涉外民间纠纷,看起来是芝麻蒜皮之事,但是如果不妥善处理,将影响到两国边民的和谐相处。”龙邦司法所所长、龙邦镇调委会副主任龙超毅说。

      由于地处边境,涉外婚姻也比较常见。中越涉外婚姻很多没有办理任何手续,一旦产生矛盾纠纷很难处理解决,需要依靠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特点,在中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多部门联动,多形式调处涉外婚姻纠纷。

      除了化解矛盾纠纷,龙邦各级调委会还以全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靖西“边关普法”活动为契机,将调解与“边关普法”同行,用边民身边的案例来说法,促进边民爱国、固边、守法。

      2014年,龙邦镇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3起,其中涉外民间纠纷2起,调解成功率98%。护龙村调委会调处矛盾纠纷仅8起,相对往年下降三分之一。其中,往年多发的运输劳资纠纷、涉外婚姻维权纠纷未再发案。(记者马艳)

 

 

南和逾千网格员全天候服务群众

既是眼和腿又是群众身边“服务员”

      2014年以来,河北省南和县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机制,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方便群众”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1201个小网格,并按“一格一员”的标准逐格配备网格员,让一人到网格、搞定所有事,为职能部门增加了“眼”和“腿”,为群众增添了身边的“服务员”。

      “在城区,按照每200户/格的标准,划分为60个三级网格;在农村,以乡镇和村为单位分别划分为8个一级网格和208个二级网格,细划为1141个三级网格,由村干部担任网格员。”南和县委政法委书记王永伟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南和县真正做到了网格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延伸了社会治理的触角。

      2014年末,有群众反映南和县小学附近一处电表安装位置太低,在附近玩耍的小学生较多,存在安全隐患。接到群众反映后,网格员刘萌萌第一时间将问题通过网格E通上报到网格管理中心,中心通过系统分流交办到电力局,并限期解决。仅过了一天,南和县电力局便完成更换线路上移电表到安全位置的工作,附近群众对此表示满意。

      刘萌萌使用的“网格E通”是网格员服务群众的“法宝”。通过安装在手机终端的“网格E通”系统,网格员可直接将发现的情况、群众的需求快速实时上报到各级网格管理中心,网格管理中心对信息逐级上报处理或直接分流交办。

      网格E通和网格管理中心的背后,是南和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城乡一体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将公安、城管等部门资源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在城乡一体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功能设置基础上,南和县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将该县405平方公里地域、37.2万人口全部纳入到网格之中。“南和构建起了‘空中有云、中间有网、地上有格’的信息化运行模式。”南和县综治办主任赵喜英说。

      “网格员既是信息员、宣传员,更是服务员、调解员,就是要主动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赵喜英介绍,网格员每天在网格内巡查、走访,通过24小时群众服务热线电话和QQ、微博、微信等随时了解群众需求,帮助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每一件急事难事有人解决、每一个矛盾纠纷有人化解、每一项合理诉求有人受理”。

      目前,南和县网格管理工作模式已全面建成,网格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不断完善,网格员扎实开展工作,共采集人口基础信息119872户,为群众提供服务600余次,分流交办群众需求和社会事项8000余件,解疑难问题140余件,社会治安、刑事、两抢一盗案件案发率明显下降。

      “小网格搭建起社会治理服务大舞台,南和县的网格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基层党群干群的连心桥、社会矛盾的稳压器和社会问题的减压阀。”王永伟说。(见习记者周宵鹏)

 

 

杭州十万平安志愿者活跃大街小巷

新载体激发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热情

      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活跃着一支平安志愿者队伍,他们积极参与治安巡逻、法制宣传、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工作,守护杭城一方平安。

      杭州是全国最早开展平安创建的城市之一。来自杭州市平安办的数据显示:目前,平安志愿者队伍已达到10万余人,成为杭州平安创建的重要力量。

      杭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徐小林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杭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大力推进以“六安工程”为重点的平安建设,积极搭建新载体,激发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热情,据民意调查显示,2014年,杭州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7.17%和94.51%。

      每当夜幕降临,江干区采荷街道双菱社区总会有居民自发组织,拿着手电筒,在社区各角落义务巡逻。家住双菱新村24幢的张阿姨是其中一名义务巡逻队员,几个月下来,她把积累一定金额的“双菱币”,到社区兑换了一把防盗锁。

      “退休后发挥一下余热,既能为小区平安做贡献,又能兑换点实用的安防产品保护自己,多好呀!”张阿姨高兴地说。

      “社区创新推出这个‘双菱币’后,大家积极性更高了,巡逻队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联合小区物业、社区保安、志愿者组织成立,目前已壮大到50多人。”采荷街道综治科科长张静告诉记者,近年来,采荷街道联合派出所立足辖区治安实际,以街道平安安防演示室、展示柜和宣传车三大安防宣传工程为平台,有效构建了多元化的安防宣传阵地,防案控案成效明显,2013年以来,采荷地区有效刑事治安警情、侵财案件发案同比分别下降11%和12.8%。

      同时,杭州借助专业力量指导,把社区居民发动起来,专业力量与民间志愿者队伍正趋向融合。

      在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依托百姓议事协商机制,每个网格组建了一支平安网格议事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将关注到的治安案件、安全隐患、矛盾纠纷进行汇总协商群策群力,打造成平安创建的特色品牌。

      “社区居民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议事,也是对职能部门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如果提出的问题没能及时解决,议事会就会变成牢骚会。”社区党委书记俞红深有体会地说,社区坚持问题导向,向居民借脑,征集金点子,随着社区治安面貌逐步改善,居民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下城区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江向东介绍,为推进平安创建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下城区以“一十百千万”活动为载体,突出社会治安防控、志愿者参与平安巡防等十大主题,重点宣传基层群众中的“最美平安卫士”,集聚平安建设正能量,为全市大平安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法制日报

原发布时间:2015-03-12 09:05:40

网络地址:http://www.chinapeace.gov.cn/2015-03/12/content_11179098_all.htm

上一条:公安部:推进依法治边营造安全稳定边境环境 下一条:最高检:健全检察机关接受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