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全国政协社科界别小组讨论 学者:中国发展需要人文精神

中国发展需要人文精神

      3月7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社科界别小组讨论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委员提出“中国发展需要什么精神”的问题,引起在场每一位的共鸣。当围绕简政放权、创新创业、“三农”发展、金融改革等建议时,代表委员也对经济社会建设产生了一些形而上的思考。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申丹委员所说,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社会,也要更多地关注人文精神、国民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多个界别的委员在讨论中都谈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医药卫生界别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就提出,建立完善的器官捐献体系,不仅要注重人员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开展人文精神教育。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人文精神”不仅包含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体现,也反映出科学精神的内涵。2014年2月,本报陆续推出“弘扬中国人文精神”系列报道,旨在深刻呈现当前国民的人文精神状况,弘扬中国人文精神。

      弘扬人文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多次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时代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弘扬人文精神,关涉国家改革与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当前国家在改革、政府在转变,一切都在围绕着“以人为本”进行。城市建设、农村发展、科教文化、财政征收与分配、政治改革都要“以人为本”,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将关乎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

      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发展人文文化。有委员建议,将“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单列部分。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委员认为,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部分,并未凸显教育、文化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建议加大表述分量。

      多位委员表示,提高人文素质,加强人文教育,发展人文学科,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人文素质培育的大学教育,只注重功利和工具式的教育,注定是不成功的,这关涉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前途命运。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发布时间:2015-03-12 09:33  

网络地址:http://www.npopss-cn.gov.cn/n/2015/0312/c219468-26681121.html

上一条:吴爱英: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 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 下一条:公安部:推进依法治边营造安全稳定边境环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