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法治进程 描绘法治脉络
——《2014中国法治蓝皮书》副主编李国明就蓝皮书编制情况接受正义网记者专访
1月29日,由检察日报社发起并编制的《法治影响生活·2014中国法治蓝皮书》正式发布。该书共分为12个篇章,记录了共计115条入围名单人物及事件。该书由哪些主要内容?这115条入围人物及事件,是依据哪些标准进行筛选的?《2013年中国法治蓝皮书》副主编李国明就蓝皮书的编制情况接受了正义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你好!本次发布的《2014中国法治蓝皮书》有哪些主要内容?
李国明:刚刚过去的2014年,可以说法治建设成果颇丰,十八届四中全会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年,制定实施25年之久的行政诉讼法首次修改,立法机关集中开展对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这一年,还是反腐利剑高悬的一年。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腐败案件的查办彰显中央“腐败没有特区,反腐没有禁区”的决心;全球范围内发起的海外追逃追赃专项行动破除了外逃贪官最后侥幸心理。
这一年,从广东徐辉被当庭释放到呼格吉勒图被改判无罪,可以看到中国司法纠错的态度和决心……
《2014中国法治蓝皮书》仍然分“热词篇”“人物篇”“法律篇”“民主篇”“反腐篇”等12个篇目,对2014年的重大法治事件进行了梳理,保持我们记录中国法治发展“截面史”的一贯风格。
记者:本书内容主要是依据哪些标准进行筛选的?
李国明:2014年的影响重大的法治事件、法治人物很多,我们本着标本性、影响力和建设性的原则,组织专门的团队,经过收集整理研究,审慎确定每一个候选条目。
作为新闻人,我们注重候选条目的社会影响大小,但我们更注重所选法治事件或人物对于2014年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意义,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综合考量,不仅展现事件或人物在当下的影响,也要展现在今后一个时段内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体现建设性、传递正能量也是我们始终牢记在心的责任。所以,在确定条目时,我们不刻意回避与中国法治进程“开倒车”的个案,比如腐败案件,比如福喜过期食品、“官办假警察”、“最牛车补”、大学“诱奸门”等让法治蒙羞的丑闻,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记录中国的法治进程也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责任。
但我们注重通过跟踪事件进展展示“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努力,通过理性解读照亮通向理想未来的通道。这也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责任。
记者:据了解,这是检察日报社连续第十年发布《中国法治蓝皮书》,与往年相比,《2014中国法治蓝皮书》最大的特点或亮点是什么?
李国明:2014年,中国法治建设呈现新常态。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建设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2014中国法治蓝皮书》最大的特点或亮点,简单说就是呈现这种新常态。我们用一个个细节,展现民主建设的新常态、反腐肃贪的新常态、依法治国的新常态,展现这种种新常态背后的努力。翻开这本书,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建设法治中国这一激荡人心的时代步伐。
记者:我们注意到,每年的蓝皮书都是划分为12个篇章,当初是基于何种考虑进行这样划分的?其意义何在?
李国明:《中国法治蓝皮书》的定位是呈现中国法治的截面史。至今已是十年,我们始终坚守这一初心。法治事关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立法、宏观施政,小到百姓生活、身边点滴。如何便于读者捕捉、把握庞杂生活的清晰脉络和走向,我们运用法治专业的优势和新闻人的敏锐,选择了12个角度切入,我们认为这12个角度基本可以涵盖法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形成了以12个篇章的形式,搭建中国法治蓝皮书的基本框架。
从新闻与法律相融合的独特视角,通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方式,记录中国法治的进程,描绘法治时代的脉络与走向,这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是《中国法治蓝皮书》接力十年的独特价值所在。
稿件来源:正义网
原发布时间:2015-01-29 10:53:00 作者:全森
网络地址:http://news.jcrb.com/jxsw/201501/t20150129_147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