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法制日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正义看得见

法制网记者蒋皓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过去的2014年,全国政法机关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司法问题为重点,抓住容易发生执法司法问题的关键岗位、关键环节,下大力气集中整治执法司法不规范顽疾,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内规范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4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工作的情况报告,提出既要依法打击犯罪,又要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维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努力做到不枉不纵、不错不漏。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全面推行网上执法办案,实现办案节点全面监控,案件网上流转、办案全程留痕,将执法规范的“软约束”变成网络运行的“硬要求”。人民法院强化审限监管,除在流程管理中对案件审限进行预警外,加强对审限延长、扣除、中止等情形的管理,切实解决“隐性”超审限问题。

      近年来,一些以权花钱“赎身”案例的曝光,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对司法公信造成严重冲击。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出台《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从严把握实体条件、完善监督制约程序规定、从严惩处腐败行为等。

      2014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要求各地法院通过互联网及时向社会公布减刑、假释裁定书。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重点针对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等罪犯进行的专项检察活动。司法部部署各地监狱对近两年来监狱首次办理的原县处级以上职务犯罪罪犯保外就医情况进行了专项抽查,严肃查处执法中的违纪违法案件。

      呼格吉勒图案沉冤昭雪、念斌被判无罪、徐辉案重拾正义……2014年,一系列冤假错案得到纠正,体现了司法机关坚持“疑罪从无”的司法理念。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却不会缺席。”去年以来,政法机关建立完善防范冤假错案和责任追究机制,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筑牢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改革目标已经逐步成为现实。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取消对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考核排名,让审判管理、审判监督更加高效精准;检察机关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羁押期限届满提示等机制,坚持定期清理、督促纠正久押不决案件,确保了每一起案件都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执法工作社会评价机制,增加群众评议在考评中的权重,取消“拘留数”、“逮捕数”、“破案率”等不科学的考评指标,使考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为发挥律师在防范冤假错案中的作用,公检法纷纷出台与律师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文件,保障律师依法充分行使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以及在庭审中发问、质证、辩论等诉讼权利。

      过去的一年,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确保了公众“看得见正义”的实现。新的一年,政法机关继续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必定能更好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稿件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原发布时间:2015-01-13 08:57:25 

网络地址:http://www.legaldaily.com.cn/zfzz/content/2015-01/13/content_5924890.htm...

上一条:法制日报:司法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下一条:人民法院报:2014年人民法院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掠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