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北京晨报:公安部建网络身份识别系统 网络身份证或将实现

      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人们能拥有一张像“居民身份证”那样权威、统一、普适性的“网络身份证”,互联网上的身份认证和个人隐私保护将会变得更简单、更安全。

      记者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获悉,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保护公民网络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等迫切需求,经过五年技术攻关,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身份证”技术,即eID的大规模服务技术难题已被悉数攻克,并建立起全国唯一的“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

      正在上海召开的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现场展示了“网络身份证”(eID)技术的应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记者看到,“网络身份证”并不是像“居民身份证”那样的证件,而是搭载在一张银行卡的芯片上。虽然看上去与普通的银行卡没什么区别,但当工作人员将搭载了“网络身份证”的银行卡放在读卡器或智能手机背面读取,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购物,物流状况也一目了然。

      据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严则明介绍,我国自主研制的“网络身份证”(eID)技术,采用了“国密SM2”算法,通过高强度安全机制,可以确保无法被读取、复制、篡改或非法使用,从而确保芯片载体及其持有人一一对应。

      目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已在我国广泛开展“网络身份证”(eID)技术的应用试点。201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发放了近3万张“网络身份证”,进行校园内网络全业务流程的试点。在银行系统,加载了eID的工商银行金融IC卡已在全国试点发行600万张。

 

稿件来源:北京晨报 

原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8日 06:27:55 

网络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11/08/c_127190255.htm

上一条:曹建明:检察机关贯彻四中全会精神重点在基层 下一条:法制日报:司法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规定 进一步规范暂予监外执行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