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解读之四|人才战略与全球定位
    【学科类别】金融法
    【出处】微信公众号:数字新财报
    【写作时间】2025年
    【中文关键字】数字资产;政策解读;人才战略;智力版图
    【全文】


      《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首次将人才培育与知识枢纽建设提升至与监管框架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这份宣言的核心命题直指亚洲数字资产竞争的核心战场——能否避免“技术空心化”陷阱,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香港正试图通过一场系统性人才革命,重塑其全球数字资产版图中的坐标。

      一、人才困局:香港的焦虑与突围

      香港数字资产发展面临严峻的人才结构性矛盾:

      质量失衡:投机型交易人才过剩,底层技术研发人才占比不足15%(据2024年香港区块链协会数据)

      依赖症候:70%核心技术人员依赖海外引进,本土培养体系断层

      虹吸危机:新加坡、迪拜通过税收优惠和快速签证分流顶尖人才

      《宣言2.0》的“LEAP”框架中,“P”(People & Partnership)被赋予破局使命:“通过培育本地人才、吸引全球专才,打造稳定的人才储备池,持续推动创新”(第21条)

      二、双轨制人才战略:本土造血与全球输血

      香港创新性地采用分层人才培育机制:

         (1)本土培养:学术-产业深度嵌套



      (2)全球引智:精准靶向关键领域

      人才清单机制:延续2018年清单对“金融科技专业人士”的认定,开辟数字资产人才专属通道(第21条)

      逆向猎头计划:数码港联合头部企业开展“全球技术领袖回流计划”,针对硅谷华裔工程师提供:住房补贴(最高达薪资30%)、项目主导权保障、跨境税务筹划服务

      三、知识枢纽:从技术消费到知识生产

      香港正超越“政策洼地”定位,向知识输出枢纽进化:

      (1)标准制定话语权

      港交所数字资产指数申请ISO 24165国际认证(第19条)

      金管局将Ensemble项目代币化存款协议提交国际清算银行(BIS)作为跨境标准提案

      (2)知识溢出网络

      香港高校与数码港初创企业联合研发监管科技工具,经商业化运作后,在实际场景中进行验证。初创企业借助数码港平台资源,将研发成果应用于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场景,收集机构的需求反馈,再与高校形成“联合研发 - 场景验证 - 需求迭代”的闭环。

      这一模式既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又通过跨国机构的实践反馈优化技术方案,实现监管科技工具的持续升级与商业化落地,助力金融监管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政府资助大学科研成果优先本地转化(第22条),建立“数字资产专利共享池”,初创企业可低价授权使用港大、科大区块链专利。

      (3)区域性能力中心

      设立东盟数字资产人才奖学金,吸引东南亚技术人员来港受训

      数码港承接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 跨境结算测试项目,成为亚洲技术验证中心

      四、防“空心化”机制:人才战略的防火墙

      针对技术依赖风险,香港构建三重防护体系:

      研发投入捆绑。数码港“区块链试点资助计划”要求:受资助企业研发支出占比≥35%(第17条),政府代币化债券项目强制技术分包本地化(本地企业份额≥50%)

      人才留存对赌。享受人才引进政策者需签订5年服务协议,违约赔偿金=政府补贴×300%。

      技术主权基金。金管局拨备20亿港元并购关键底层技术(如零知识证明ZK-SNARKs),建立开源技术应急仓库,防范海外技术断供。

      五、亚洲竞合:香港的优劣势雷达图

      在亚洲数字资产中心的人才竞争中,香港、新加坡、东京各有千秋。香港凭借背靠内地的优势,本土人才储备丰富,且积极出台人才引进计划,对国际人才吸引力渐强,高校科研实力也利于研发转化 。

      新加坡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多元文化使其在吸引国际人才上表现突出,薪资竞争力和政策稳定性俱佳,促进了研发成果转化。

      东京本土人才资源雄厚,教育体系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但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因文化差异等因素略逊一筹,其传统产业结构对数字资产研发转化率提升有一定限制 。

      香港优势:普通法体系衔接国际规则、背靠内地应用场景、资本自由流动

      致命短板:研发转化率不足(实验室专利商业转化率<12%)、居住成本全球最高

      六、可持续生态:人才战略的终极检验

      香港人才战略成败取决于三大指标:一是人才密度,2027年目标数字资产专业人才增至5万人(2025年:2.3万);二是技术自主率,关键基础设施国产化率≥60%;三是知识出口比,技术许可/标准授权收入占行业营收比≥15%。

      实现路径的关键在教育基因改造:中学增设区块链通识课程,职业训练局开设智能合约开发职专文凭,设立“数字金融院士”席位吸引诺贝尔级学者。

      七、重塑亚洲数字智力版图

      《政策宣言2.0》揭示香港的深层野心——不仅要成为资金与资产的枢纽,更要成为知识与人才的母港。其人才战略的精髓在于:

      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短期缺口(全球引智)、以制度性投入培育长期根基(本土教育)、借地缘特殊性转化竞争压力(内地场景+普通法体系)。

      若香港成功实现高校专利转化率突破30%、本土核心技术人才占比超50%的目标,将彻底扭转亚洲数字资产竞争格局。这场人才革命或将催生“香港学派”——群集华人技术精英、融合东西方金融智慧、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下一代数字金融构建者。其成败不仅关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存续,更将定义亚洲在Web3时代的全球智力坐标。


    【作者简介】
    张烽,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荷兰商学院访问学者,香港RWA全球产业联盟(筹)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智库专家和科技评价专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安全治理委员会委员,中国信通院法律大模型应用评审专家,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产业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安全治理委员会委员,国版链数据要素合规专家。

稿件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学在线

原发布时间:2025/7/8 8:23:45

上一条:【参考案例】“不罚清单”是规范执法裁量权的示范,而非适用首违不罚制度的限制 下一条:数字发展全球研报|大宗仓储资产RWA:赋能内外信任,锚定香港数字资产生态新机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