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次
【学科类别】刑法学
【出处】微信公众号:肖飒lawyer
【写作时间】2025年
【中文关键字】犯罪收益法;加密货币;刑事法庭
【全文】
近期,远在英国的伦敦南华克刑事法庭,47岁的中国籍女子钱志敏当庭承认了持有犯罪所得的加密货币和转移犯罪所得的加密货币两项指控,让这个被英国警方称为全球最大单笔加密货币案的6万枚比特币洗钱案,原计划12周的漫长审判,短短两天便草草收尾了。接下来,案件将会进入量刑和宣判环节。
今天飒姐团队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这个案件,以及中国的众多受害者如何得到救济,才能拿回数年前的投资。
01
长达八年的蓝天格锐主犯吸金案提前大结局
这起案件在国内备受关注,一方面它所涉金额之大,涉及6.1万枚比特币被英国扣押,按近期市场价格计算价值高达约48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这6.1万枚比特币就是当时蓝天格锐非法集资案的主要犯罪所得,涉及中国12.8万名投资者,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钱志敏的比特币被英国扣押,人在英国的刑事法庭接受审判,但是她涉及的两项指控都是“洗钱”类的罪名,钱志敏主要涉及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发生在中国境内,可能大部分读者并不清楚钱志敏是谁,但是当提到“蓝天格锐”的实控人-“花花”,中国的众多投资者就不陌生了。
2014年3月31日,钱志敏在天津注册成立了蓝天格锐,该公司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质,却以承诺还本付息、高额收益为诱饵,与众多国内投资者签订理财产品投资协议吸收资金,采用庞氏骗局的手段,用新投资者的资金支付老投资者的返利,最终在2017年因资金链断裂,司法机关认定蓝天格锐共吸收资金402亿多元。
钱志敏选择将其中的11.4亿元购买比特币并存入加密货币钱包,通过笔记本电脑偷运出中国,但在英国与其助手温简在将比特币变现购买豪宅的时候,被英国警方注意,最终于2024年4月在英国落网。
钱志敏此前全盘否认中国和英国的各项指控,英国的伦敦南华克刑事法庭也做好了12-14周庭审的充足准备,而在开庭首日,钱志敏即表示认罪,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反转,可能是其在短时间内更换了辩护律师,调整了此前的辩护思路;也有可能是中国警方的协助,中国受害者通过视频远程作证,再加上英国警方的证据足够充分。
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结局是钱志敏已经认罪,她在英国洗钱期间的助手温简已经被英国法院判处80个月监禁,以及同案犯马来西亚华裔SengHok Ling也认罪,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案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最让中国投资者关心的还是损失是否能够得到救济,毕竟当年每个人数万元的投资已经变成了被冻结的比特币了。
02
中国投资者的维权还是漫漫长路
在钱志敏认罪后,如何处理涉案的6.1万枚比特币将是接下来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投资者最终能否追回自己的损失。
正常来说,根据英国《犯罪收益法》,如果没有其他人对犯罪资产主张权利,一半将归英国警方所有,另一半则划归英国内政部。在这个案件中,由于钱志敏在刑事案件中并没有像此前一样做过多的抵抗,在快速认罪后,案件的刑事部分进程加快,英国法院未来将会启动没收程序,如果法院签发刑事没收令,没收令涉及涉案资产的范围将会非常关键,刑事没收令将会给中国受害者追回损失增加难度。
而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需要尽快向英国高等法院提起民事追偿程序,向法院充分证明自己对这些比特币拥有权益,提供银行流水和交易凭证等多项证据,并遵循复杂的链上追踪程序。
对于接下来的程序,飒姐团队认为,投资者需要委托专业的律师进行沟通并推进,一方面受害者需要应对英国复杂的法律程序及中英两国法律体系的差异,另一方面,受害者需要在英国法院作出没收程序前尽快启动民事追缴程序,表明自己合法权益人的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价格已从案发时2017年的约每枚1000美元飙升至现在的市场价值每枚11万美元,现在这批被英国扣押的比特币价值已超过当年在中国的非法集资总额,这笔巨额增值资产的归属,也将成为中英双方日后谈判的焦点。
6.1万枚比特币最终处理的结果,还得参考后续中国和英国的交涉情况、没收令涉及的范围以及高等法院的最终宣判结果,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投资者在短期之内还是无法拿回自己的投资款。
写在最后
蓝天格锐案件中,主犯最终还是被绳之以法,但是作为中老年为主的中国投资者,将大半辈子的积蓄进行理财,当初“还本付息”的幻想却还遥遥无期,飒姐团队建议,投资者在面对所谓“高额回报”的理财产品,更应该保持冷静与警惕,国内的执法机关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虚拟货币,防止成为不法分子的洗钱工具,增强境外司法的合作创新,区块链不再成为法外之地。
【作者简介】
肖飒法律团队,一支以学术业务立身的法学硕博团队。垂直深耕于“金融+科技”行业,对创新业务有独特的研究优势和一线实务经验。团队创始人肖飒女士,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申诉委员、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首批北京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专业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硕实务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兼职导师、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工信部信息中心《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编委会委员。著有虚拟币规制畅销书《ICO黑洞》、合著学术书籍《网络金融犯罪的刑事治理研究》等。在《证券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财新》《经济观察报》等发表过近百篇署名文章。
稿件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学在线
原发布时间:2025/10/10 9:28:54
上一条: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房屋买卖、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的审判实务问答
下一条:调解结案后,当事人起诉律所、律师,要求退费并索赔100余万,法院这样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