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安徽)首次发布成果
移动办案智能辅助系统为公诉人“减负增能”
正义网合肥1月27日电(记者吴贻伙)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首个挂牌的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安徽),自去年5月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1月25日,该实验室首次在合肥对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发布,其中基于公诉人出庭示证为核心技术攻关目标的“移动办案智能辅助系统”的现场演示让与会人士眼前一亮,公诉人只需要携带一台二三百克重的平板电脑就可以便捷地完成从审查起诉到出庭支持公诉的全部工作。
据该实验室研究员、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缪成介绍,他们借助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成果,并结合各地检察官丰富的办案经验,设计开发了面向智慧检务的智能阅卷、智能编目、案情摘要、出庭预案、文书生成、移动阅卷以及语音示证等功能模块。运用这一移动办案智能辅助系统,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纸质卷宗、传统审查起诉阅卷模式和传统举证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弊端。
以智能阅卷为例,检察官可在出差、提讯、汇报、出庭等外出办案场景下,通过专用平板电脑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审阅电子卷宗、进行案情批注。系统基于语义分析、图文分析及自学习技术,还可以实现证据瑕疵智能校验,以及退查提纲、举证提纲等文书的自动生成,有效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实现卷宗分析“智能化”和办案环节“移动化”。
“公安部门将电子卷宗上传到办案系统后,我们只要将与案件相关的卷宗材料下载到这台平板电脑里就可以了。”应用试点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陈烨介绍,现在他们出庭,包里就只要装着这台平板电脑。平时出差在外,也可以随时拿出设备翻阅卷宗,这样节约了很多时间。“就像用kindle看电子书一样,可以随时进行批注、标注,非常方便。”
再比如庭审举证,传统的庭审往往是提交纸质材料供庭审参与人员传阅,公诉人、律师和法官等相关人员不能同步查看。该实验室研发的语音示证功能模块,利用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以及音视频分析技术,满足公诉人在庭审过程中的指证质证需求。该模块还可以完成卷宗信息的高效摘要,形成包含证据链接的标准审查报告,自动生成示证目录,从而实现快速、灵活的语音示证及多媒体证据展示。目前,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对司法领域的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示证效率普遍提高30%以上。
“预计到今年6月,我们就可以将视频证据投射到大屏幕上了,这样公诉人的举证就会更加直观形象,打个比方,我们出庭公诉就像是在‘放电影’。”缪成说。
实验室副主任、科大讯飞政法事业群副总裁戴林介绍,2018年9月7日,移动办案智能辅助系统V1.0版正式上线。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实验室共收集上百条反馈意见和建议,形成38条了重要改进意见,其中35条已在系统中实现优化。“经过迭代优化,系统的稳定性、流畅性、易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据了解,自2018年10月试点应用这一系统以来,安徽5家试点检察院已累计办理案件近百件。发布会还同时发布了掌上决策系统等诸多研究成果,并举行了学术论坛。
本场发布会由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安徽省检察院指导,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安徽)主办,科大讯飞公司协办。来自安徽省政法单位及浙江、湖北、江西、新疆等省级检察院的代表、专家学者、科大讯飞公司人员近百人参加了发布会。
稿件来源:正义网
原发布时间:2019-01-27 21:31:00
网络地址:http://www.jcrb.com/procuratorate/jcpd/201901/t20190127_195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