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
三代检察人眼中的上海金融检察

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服务保障浦东新区赢商环境建设十二条意见》新闻发布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重拳打击金融领域内违法犯罪活动
有人说,金融检察是“检察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看似体积不大,但却夺目耀眼,与高智商的金融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对国家金融风险防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检察官通过“捕诉研防”一体化等办案手段,打击金融犯罪,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被称为“金融安全的保护神”。
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检察机关首当其冲,早已将“金融检察”锤炼成了一张独具特色的品牌名片。7月,上海市检察院连续第六年发布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剖析犯罪发展趋势和风险隐患,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金融检察官到底是如何办案的?近日,记者走近上海检察机关,采访70后、80后、90后的检察干警,揭开金融检察官的神秘面纱。
70后:“学霸检察官”的经验之谈
9年前,全国首家金融、知识产权检察处(现为公诉二处)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设立,金融检察官由此诞生。去年3月28日,浦东新区检察院“命名检察官办公室”正式揭牌,成为全国检察系统在司法改革办案组织形式创新上第一个“吃螃蟹”的基层检察院,70后“学霸检察官”吴菊萍以优异的条件被选拔为其中之一。
专业、精英的姿态,常常是吴菊萍给人的第一印象。她是刑法学博士、上海市优秀公诉人,文思敏捷,言谈善辩。26岁那年,吴菊萍进入浦东新区检察院公诉部门工作,一干就是十五个年头。四年前,她从偏重传统刑事案件的公诉一处来到专司金融、知识产权案件的公诉二处,与金融检察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命名检察官,她带的办案组里早已烙下了属于她自己的印记,工作中立下的“规矩”不少。上班时间只谈业务不谈其他,遇到疑难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状态。
面对上海市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骗取贷款案、洗钱案等新类型案件,吴菊萍展现出了高度的自信,这其实是扎实的知识基础、超强的学习能力在“撑腰”。她办理的涉自贸刑事案件较多,法律适用上常常会“超前”一些,“开阔视野不能忽视”。
近来,互联网金融风险增加,非法集资犯罪案件高发,涉众型金融犯罪风险容易扩散叠加,P2P平台不断“爆雷”。而在三年前,网络借贷还是市场“新宠”时,吴菊萍就曾“潜入”P2P创业者们经常聚首的一家咖啡吧,与他们深入交流,了解P2P经营模式。“只有真正懂这个行业,才能实现精准打击。金融检察应划清金融创新与金融诈骗的界限,这更加关乎广大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开疆拓土”,遇到的新型金融犯罪案件不胜枚举,其中不乏“首例”“范例”,这也推动着吴菊萍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连碎片时间都不忘听各种音频节目“充电”,享受金融检察工作不断带来的新挑战。她说,金融检察官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要有社会责任感,不断学习研究,有所作为。
80后:金融检察的高阶境界是研防
2011年11月30日,上海市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应运而生,这是全国省级检察机关中首家专业办理金融、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内设机构。金融检察处最初只有三位检察干警,80后检察官助理陆川就是其中的一员。聊起刚成立时的情景,戴着黑框眼镜的陆川语速飞快,滔滔不绝。
“各种新类型的案件层出不穷,高智商犯罪嫌疑人用尽各种手段逃避刑责,因此办案难度也不断攀升。”多年金融检察工作以来,陆川说最大的感受是“金融风险点越来越多,金融检察工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大。”2017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金融犯罪案件数量仍保持高位运行,信用卡诈骗等金融诈骗类犯罪案件数量下降明显,而以非法集资为主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骤升,新型金融犯罪亦增多,外汇、洗钱、操纵证券市场、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欺诈发行债券等案件频现。
在陆川看来,金融检察官必须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不仅精于法律,期货、外汇、保险等方面的专业金融知识也应烂熟于心。同时,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辨识被害人说法真假的社会经验都非常重要。此外,研判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技能。“等遇上新类型案件再去寻求指导,往往会措手不及,时间非常紧迫。”
和记者交流时,和陆川持类似看法的同事陈晨打了个比方,“水晶球”是最能比喻金融检察工作的载体,因为它“根植于金融犯罪案件,折射透视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风险。”
“金融检察官,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办好个案,还要注重研防。”上海市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处长肖凯表示,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规范供给不足,前期监管缺失的风险需要较长时间方能消化,关键是要通过办案来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和完善的对策,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有效维护金融安全。
陆川介绍,金融检察处曾经发布过《上海检察机关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刑事案件中法律适用指导意见(一)(试行)》(下称《指引》),预测自贸区内可能出现的犯罪新情况,指导全市检察机关办理涉自贸区各类案件。值得一提的是,《指引》中预计会出现的新型犯罪案件类型,比实际发生提前了一年多时间。“这样的指引工作非常具有前瞻性,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也让检察官办案更加从容。”陆川认为,从有限的办案手法中判断出未来的犯罪趋势,这是金融检察官的最高境界。
90后:以成为优秀的金融检察官为荣
金融检察早已成为上海检察机关的一张名片,无数年轻检察干警都被金融检察官的气场吸引着跃跃欲试,期望在这座魔幻的城市里大展身手。
今年上半年,曾经多次申请加入国内最早的金融检察部门——浦东新区检察院公诉二处的90后检察官助理唐涛,终于如愿以偿。他坚持每晚至少挑灯夜读三小时,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检察官奠定基础。
“正能量满满!”来到公诉二处后,唐涛最大的感受是团队凝聚力强。虽然遇到的案子比较有难度,但是没有人会带着负能量工作,每一个人都非常好学,经常在一起“论案”。协助检察官办理案件,一起准备去金融监管机构讲普法课,筹备涉自贸区金融检察白皮书……作为检察官助理初步接触金融检察工作后,唐涛在繁忙之余也默默下定决心,定下了努力的目标。
检察官陆明明是唐涛的带教老师,办案细心全面,常常分享缜密的办案思路。最让唐涛羡慕的是,陆明明写的一手案件审结报告详尽又完善,工整漂亮。“无论多么复杂的案件都能写得很清晰,把所有能考虑的情况都写上。”唐涛目光炯炯,流露出向往的神色,“我现在就达不到这样的状态,而他会让我觉得更有学习的动力,就像一个标杆式的目标。”
“有朝一日,达到他的高度。”记者问到,有没有想过超过他呢?唐涛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却又抬起头来,“当然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说才有金融检察的风格。”
“办案是第一位的”,因为办案水平才能代表对一个检察官的高度认可,这也是包括唐涛在内的公诉二处全体检察干警的普遍想法。(文/胡玉菡)
稿件来源:正义网
原发布时间:2018-12-04 09:00:00
网络地址:http://news.jcrb.com/jxsw/201812/t20181204_193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