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户籍改革如何使城乡更平等? 专家:公平分配资源

      近日,北京推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北京取消农业户口,对疏解非首都功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政策出台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等制度,公平分配资源,让广大农民有底气、有意愿,踏踏实实成为“居民”?

      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北京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是对人口服务管理的一种创新。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实现跨部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作为首都,这无疑具有示范意义。

      据了解,此前北京已取消了户口农转非限制条件。今年8月,北京警方推出的18项便民服务措施中,提出取消北京农业户籍人员户口性质由农业变更为非农业条件限制,主动申请即可办理。

      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二者的主要福利差别是土地和享受的公共服务。农业户口的权益主要是责任地和宅基地,而非农业户口的权益主要是依附在户籍上的一些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保险、住房等方面。

      有人担心,取消农业户口会影响农民的既有权益。对此,专家表示,北京户籍制度改革,将农民和城镇居民统一改称居民,消除了身份区别,进而逐步实现居民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福利待遇均等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户随人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

      北京取消农业户口,能否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按照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要求,北京严守人口总量红线,着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积极推动“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不断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同时研究“户随人走”的户口迁出政策。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六区人口同比减少11万人,而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所降低。但是,“人户分离”现象明显。

      专家分析,北京人户分离的很多是高端人士,包括国外定居、调离北京、异地交流任职、经商人群等。“户随人走”的关键还是户籍背后所含的如医疗、教育、保障等优质公共服务,只有这些方面均衡了,大家才愿意人户合一。

      同时,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疏解人口与引进人才并不矛盾,北京将积极实施积分落户制度,完善人才落户政策,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需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落户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在京创新。

      农民进城利益如何保障

      北京市人社局官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北京有174万农民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为470元,比城市居民少。专家指出,取消农业户口后,统一登记为居民,是给予农民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待遇。他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将得到更多提升。

      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孙文锴表示,未来5年,北京将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社保、救助”等七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方面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医疗卫生方面要重点解决农村卫生室和医护人员不足的问题,社保方面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尽快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即时结算,2018年底前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保护和实现好农民财产权、发展权。

      不过,有专家表示,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资源分配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取消农业户口只是第一步。只有真正实现了公共资源供给的平等,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为目标的户籍制度改革才算取得真正的成功。

 

 

原发布时间:2016-10-07 13:22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网址:http://www.chinapeace.gov.cn/2016-10/07/content_11371266.htm

上一条: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加强研判调度确保群众返程平安顺利 下一条:孟建柱:善于运用科技创新成果 提升政法综治工作智能化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