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王树义教授等参加《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专家研讨会

     2017年7月14日上午,《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专家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2017年第15期立法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王树义教授,罗吉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胡静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同志主持。

    研讨会开始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蔡微巡视员,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王力处长先后介绍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的立法背景和主要考虑。

    随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意见,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王树义教授,罗吉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胡静副教授,中山大学李挚萍教授等,根据所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研究》(项目批准号:14JJD820010)的研究,就《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的修改提交了咨询报告意见,并分别作了发言。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交了书面修改意见。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十分必要。防治土壤污染,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通过立法实施土壤污染分级分类防治,对未受到污染的农用地土壤予以保护,对已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实施综合治理,任务已十分紧迫。专家学者认为,《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总体上仍比较粗糙,与法律要“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的立法目标差距仍较大。专家学者建议,应从准确定位立法目的,理顺管理体制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责任范围,贯彻分级分类管理,增加土壤污染源调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增强法律责任的可操作性,章节的逻辑结构,条款顺序和文字表述等方面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据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中国法学会作为国家法治领域核心法治智库的作用,更好地配合国家立法活动,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为广大法学法律专家学者提供贡献智慧、学术报国的平台和渠道,中国法学会于2015年1月创办“立法专家咨询会”,建立常态性机制,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委托或公开征求意见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草案)进行研讨。中国法学会又从2016年第1期开始推出网上“立法咨询意见征集平台”。中国法学会根据线下立法专家咨询会的现场发言和线上征集到的修改建议整理形成更加翔实的《专家咨询报告》,供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自2015年1月创办以来,中国法学会已经组织了90余场立法专家咨询会。会议形成的《专家咨询报告》,受到了中央领导、立法机关和中央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收到了显著效果。

 

上一条:王树义教授应邀参加《法治中国说》节目录制 下一条:“中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