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陈光中
 

陈光中教授,著名法学家,新中国诉讼法学奠基人之一,诉讼法学带头人。浙江永嘉县人,1930年4月出生,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主任。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学术思想:陈光中教授勤于学而敏于思,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笔耕不辍,著述丰硕,形成了自己完整系统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于诉讼价值观

陈光中教授在<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兼论诉讼法的价值>一文中集中表达了他的诉讼价值观:诉讼法的价值可分为工具价值和独立价值;在现代法治国家,实体法和程序法相辅相成,不能有主次之分;应当承认,诉讼法的第一价值是保证实体法的正确实施,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自身重要的独立价值。

(二)刑事诉讼目的观

陈光中教授认为中国刑事诉讼直接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法直接目的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当并重,不能片面注重一面,忽视另一面。

(三)刑事诉讼结构观

陈教授认为“刑事诉讼结构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诉讼目的而设计的刑事诉讼中控诉、辩护、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相互关系及相应表现方式的格局”。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科学而公正的刑事诉讼结构应贯彻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对抗、审判方居中裁判原则。 陈教授认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这两种审判结构各有长短,两者适当结合最有利于实现中国刑事诉讼的目的,应吸收西方两大审判结构的长处来改革中国刑事诉讼结构。中国刑事诉讼结构近似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应适当吸收当事人主义的一些做法,同时又不能完全照搬,应保持法官在庭审中的主动性。

(四)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

陈教授认为“公正是人与人之间在权利义务的分配关系上的合理状态。刑事司法公正则是指在诉讼中合理公平解决被追诉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司法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的关系上,陈教授认为,司法公正是目的,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应当加强司法独立的制度保障。司法独立是由司法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是国家实行法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只有司法机关真正独立行使职权,严肃执法,而不屈从于任何个人,法律的至高权威才可能维护。

(五)被告人权利保障与律师辩护

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陈教授极力主张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在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过程中,陈教授又在侦查中会见犯罪嫌疑人、庭审前的阅卷等问题上为辩护律师的权利大声疾呼。

(六)无罪推定

陈教授从50年代开始就主张继承和吸收无罪推定原则。修改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主张采用“任何人未经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判定有罪之前,都不应当视为罪犯”的表述。认为这种表述“应当成为具有现代法治观念者的共识,而且这种规定不会产生副作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与此虽有文字的差别,但实质是相同的。陈教授还认为,中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之后,依照公约的要求,中国应当明确认同无罪推定原则。

与无罪推定紧密相连的问题还有疑罪的处理和沉默权的问题。对于疑罪的处理问题,陈教授在认为“疑案按无罪处理,有利有弊,但权衡利弊,则利大于弊”。对于沉默权,陈教授主张刑事诉讼法不要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如实回答的义务。陈教授认为对沉默权问题,不能机械理解,在立法上应当允许沉默权又要鼓励他陈述,以利于查明案情,即采取“沉默不从严,坦白要从宽”的政策。

(七)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陈教授认为,西方国家注重保障被告人权利而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维护不足,这是一个缺陷。他主张,应当借鉴有的国家使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当事人化的倾向,考虑被害人申请回避权,甚至上诉权。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他力主在加强被告人权利的同时扩大被害人的权利。在这种进一步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要求的影响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把被害人列为当事人之一,赋予他申请回避权和要求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权利,从而加强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

(八)证明问题

对证明责任问题,陈教授主张对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进行区分,中国刑事诉讼中,不论公诉案件或自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不承担举证责任。但是,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举证责任。

关于证明对象问题,陈教授认为,证明对象的范围应当包括案件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两大部分,证据事实则不宜作为证明对象。

关于自由心证,陈教授认为,中国诉讼法不应确立自由心证原则,理由是:第一,自由心证不符合中国的历史特点。中国自古以来根本不存在欧洲中世纪后期的那种法定证据制度,因此没有必要像欧洲大陆那样用自由心证去反对法定证据。第二,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司法工作人员追求的是主观符合客观,突出了内心确信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第三,单用自由心证否定法定证据是片面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确立自由心证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要求法官认定案情时必须以客观的证据事实为根据。(九)检察制度改革。

陈教授主张,对检察机关的职权应当以公诉权为核心,以法律监督为重点进行改革。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他建议缩小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范围,扩大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党的十五大以后,陈教授又提出把检察机关的批准逮捕权同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身保护令制度。

(十)对外国法制和联合国人权准则的态度。

陈教授认为,西方国家法制的一些内容,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反映了立法、司法活动的共同规律,不能简单的用阶级性予以否定,应当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认真加以借鉴和吸收。在联合国司法准则问题上,陈教授认为,联合国人权准则是人类社会维护人权的共同要求,是从人类社会共同的要求中概括出来的准则,我们应当予以尊重。对于中国已经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则应当恪守国际义务,认真、严格的予以遵守,不宜与之发生明显的不协调的现象。陈光中教授对于中国加入公约后如何执行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立法和司法,以便使刑事法律和司法实践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与国际准则相吻合或者不相违背,进而推动中国刑事司法的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实现中国刑事司法公正的目标。

 

研究成果

著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与应用》,吉林人民出版社96、6

2. <法学概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6、8

3.《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6、12

4.《刑事诉讼法(修正)实务全书》,中国检察出版社,97、1

5.《律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法律出版社97、6

6.《刑事法学》(律考教材),法律出版社98、7

7.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 ,法律出版社98、1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 ,中国方正出版社99、2

9. <金融欺诈的预防与控制>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99年版

10. <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 ,警官教育出版社99年版

11. <刑事诉讼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9年版

12. <法律基础> ,北京出版社99版

13.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 ,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

14. <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

15. <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6.《中德强制措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教材

1.《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案例》,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论文
1. 《苏联的辩护制度》,载《政法研究》1955年第2期。

2. 《关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分类与间接证据的几个问题》(合作),载《政法研究》1956年第2期。

3. 《我国古代刑事立法简述》,载《政法研究》1963年第4期。

4. 《略论封建法制》,载《法学研究》1979年第1期。

5. 《试论我国封建法制的专制主义特征》(合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6. 《应当批判地继承无罪推定原则》,载《法学研究》1980年第4期。

7. 《中国古代的上诉、复审和复核制度》,载《法学评论》1983年第3、4期合刊。

8. 《日本的刑事诉讼法——赴日本考察报告》(合作),载《法学研究》1985年第6期。

9. 《刑事损害赔偿制度刍议》(合作),载《中国法学》1987年第1期。

10. 《关于检察制度改革和刑事诉讼法的几个问题》,载《浙江法学》1987年第3期。

11. 《外国刑事诉讼法程序的近期发展趋势》,载《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期。

12. 《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形成和特征》,载《中国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第1卷),日本成文堂1989年 版。

13. 《关于中国的判例制度研究》,载《立命馆法律评论》(日本)1989年第4期。

14. 《处理两岸间刑事法律之我见》,载曾宪义等:《大陆法律学者论“海峡两岸关系暂行条例”》,台湾蔚里 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5. 《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问题新探》(合作),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2期。

16. 《中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制度》,载《中国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第2卷),日本成文堂1991年 版。

17. 《中国大陆的法学教育》,载《中国法制比较研究论文集》(台北)1992年。

18. 《关于反贪污贿赂立法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合作),载《立命馆法律评论》(日本)1993年第8 期。

19. 《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与审判结构之探讨》,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

20. 《世界刑事诉讼法发展趋势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展望(要点)》,载《93’刑事诉讼法学国际研讨会 论文》1994年1月。

21.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之展望》(合作),载《刑事法律与犯罪比较研究》(法国·法文)1995年。

22. 《孙中山先生之民权主义法制思想》,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2期。

23. 《论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指导思想》,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

24. 《刑事诉讼法修改刍议》(合作),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4、5期。

25.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现况及发展趋势》,载《中国法律》(香港)1996年第1期。

26. 《刑事司法人权保障的新篇章》,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4期。

27. 《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立足国情与借鉴外国相结合——参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体会》,载 《政法论坛》1996年第6期。

28. 《中国刑事诉讼法之改革》,载《刑事法律与犯罪比较研究》(法国·法文)1998年。

29. 《刑事法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30. 《刑事诉讼法学二十年》,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4期。

31.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32. 《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并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合作),载《中国法学》 2001年第1期。

33. 《论刑事诉讼中的“中立”理念》(合作),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34. 《追求刑事诉讼价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述评》(合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 第1期。

35. 《中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合作),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36. 《关于铁路司法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合作),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12期。

37. 《刑诉法再修改之基本理念——兼及若干基本原理之修改》,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

38. 《改革、完善刑事证据法若干问题之思考》,载《证据法论丛》(第8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 版。

39.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载《澳门检察》2004年第5期。

40. 《试论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改革》(合作),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41. 《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合作),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4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43. 《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44. 《附条件不起诉:检察裁量权的新发展》(合作),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7期。

45. 《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合作),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46. 《国家刑事赔偿制度改革若干问题之探讨》(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7.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若干问题之展望》,载《法学》2008年第6期。

48.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合作),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49. 《诉讼真实与证明标准改革》(合作),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50. 《刑事诉讼立法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

51. 《建国初期司法改革运动评说》(合作),载《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论文集》2009年4月。

52.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合作),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15期。

53. 《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合作),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54. 《再谈刑事和解》,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55. 《中国语境下的证明责任问题探讨》(合作),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2期。

56.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以两院三部<两个证据规定>之公布为视角》,载 《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57. 《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合作),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58.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视野下的二审程序改革》(合作),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59. 《我国公诉制度改革若干问题之探讨》(合作),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

60.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兼谈<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合作),载《法学》2011 年第9期。

61. 《关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的思考》(合作),载《法学》2012年第11期。 62. 《比较法视野下的中国特色司法独立原则》,载《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2期。

63. 《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载《澳门研究》2013年第1期。

64. 《关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合作),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65.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合作),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八卷)2013年9月。

66. 《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10期。

67.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之探讨》(合作),载《中国法律》2013年第5期。

68. 《严防冤案若干问题思考》(合作),载《法学家》2014年第1期。

69. 《应当如何完善人权刑事司法保障》,载《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期。

70.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载《中国司法》2014年第1期。

 

上一条:陈岚 下一条:蔡立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