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张旭
 

张旭,女,1962年生,辽宁省黑山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国际刑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吉林省政府立法咨询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犯罪学、国际刑法学。

 

 

研究成果:

出版专著4部,主编学术著作、教材5部,译著2部,代表性著作有《犯罪学要论》等;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关于刑事责任的追问》、《犯罪学研究范式论纲》等。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律责任体系的梳理与重构”、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过程中金融安全的刑法保护问题研究”等。
专著:
1、《减免刑事责任理论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1994年5月;
2、《国际刑法论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 2003年5月。
主要论文:
1、《罚金刑刍议》,《河北法学》,1987年第3期;
2、《关于非法拘禁罪问题探讨》,《当代法学》,1987年第3期;
3、《关于醉酒犯罪的比较研究》,《当代法学》,1989年第4期;
4、《受贿罪主体新探》,《当代法学》,1991年第 1期;
5、《论证券犯罪及其刑法调控》,《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6、《也谈刑法的修改》,《河北法学》,1991年第 5期;
7、《减轻刑事责任探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8、《加强法律监督 正确实施刑事责任的减免》,《人大月刊》,1994年第4期;
9、《关于积极退赃的法律思考》,《人大月刊》,1994年第 6期;
10、《免除刑事责任探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
11、《保安处分与刑法完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本文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入;
12、《论引渡中的主权与人权》,《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6期;
13、《关于腐败概念的法律思考》,《检察之声》,1998年第 2期;
14、《关于犯罪原因论理论体系的思考》,《刑事法评论》,1998年第4期;
15、《罪刑法定与国际刑法》,《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16、《人权与国际刑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7、《莫让蚁穴毁长堤——析司法腐败对国家政权的危害(上、下)》,《吉林人大工作》, 1999年第 2-3期;
18、《关于国际刑法认识基点的思考》,《刑法论丛》,1999年第2期;(本文被收入《新中国刑法学50年》论文集中)
19、《死刑与引渡——源自人权保护的思考》,《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本文被收入《中国刑法学精粹》)
20、《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比较与借鉴》,《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1、《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再思考》,《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本文被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22、《税收犯罪若干问题评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3、《国际刑法的展望——兼论国际刑事法院》,《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
24、《国际禁毒立法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2期;
25、《立法现状与展望——危害国际航空犯罪研究》,《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6、《国际犯罪刑事责任再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 2期;
27、《引渡:以人权为视角的思考》,《刑法论丛》,2001年第4期。本文被收入《新刑法研究与适用》论文集中;
28、《恐怖主义犯罪再探》,《当代国际刑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29、《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现状、问题与应对》,《刑事法论丛》,2001年第6期;
30、《“严打”: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1、《西部大开发中的职务犯罪预防》,《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1年第 6期;
32、《“入世”与犯罪的同步预防》,《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3月2日;
33、《关于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4、《维和行动与人权保护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4期;
35、《酷刑:以人权为视角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6、《我国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理论再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7、《社会演进与刑法修改-以德国为视角的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38、《关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再思考》,《法学评论》,2003年第7期;
39、《 刑事司法中人权保护:以我国为视角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40、《欧洲的实践: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的人权保护》,《刑法论丛》(文集),2003年8月;
41、《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死刑透视》,《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文集),2003年10月;
42、《国际刑事法院:一个中国人的理解》,《国际刑事法院专论》(文集),2003年10月;
43、《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刑法》司法解释》,《主客观相统一:刑法现代化的坐标》(文集),2004年4月;
44、《社会转型与我国少年处置措施的变迁》,《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5、《炸弹盗窃与正当性辩护理由》,《当代法学》,2004年第7期;
46、《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与防范:现状、问题与应对》,《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47、《关于刑事责任的追问》,《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上一条:赵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