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次
【中文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农业及乡村绿色发展成为最大亮点,为绿色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绿色金融提供了重大机遇。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正当其时。本文分析探讨了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绿色金融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难点问题,力求发挥绿色金融的杠杆和助推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和决策参考。
【中文关键字】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绿色发展
【全文】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绿色发展”新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农业及乡村绿色发展成为最大亮点,为绿色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绿色金融提供了重大机遇。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正当其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关于绿色金融最权威、应用最广泛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相对较早,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兴业银行开始以节能减排融资业务为切入点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2015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开始提速,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方法、风控等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一种金融新业态、新模式,绿色金融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绿色,这是绿色金融的前提和基础,即必须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二是金融,这是绿色金融的关键和本质,即应该符合金融服务的条件和金融机构的需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快速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坚持新发展理念,倡导建立健全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体系,发挥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与美丽生态齐头并进,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优化。
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是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农村绿色金融主要有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三废”治理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经多年努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农村绿色金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农村社会建设、农业稳步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杠杆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农村绿色金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型绿色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并不缺少融资途径,但农村一些小型绿色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金融供给不足,这恰恰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挖掘、开拓的市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涵盖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助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是绿色金融助建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汇聚广泛的金融资源和社会力量,绿色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瓶颈。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要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乡村建设,是建设全面小康和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对发展新动力的深刻挖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对稳定农业生产预期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些改革的深入推进都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好的制度条件。应该利用深化农村改革机遇,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巩固完善农村金融改革相关的制度。
乡村振兴需要绿色金融的巨大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绿色金融资源调度、投入和管理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资金需求巨大且日益增加与农村金融供给稀少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资金需求结构与资金供给结构不匹配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贷款低收益率与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及发达地区流动的约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的约束等。具体来看,乡村振兴建设中存在着金融主体供给动力不足、金融服务水平较低、金融产品创新乏力、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担保与保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绿色资金供给、绿色金融服务。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巨大隐患。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威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威胁了人民的健康。但我国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还不透明。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效果仍不显著。金融机构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绿色金融只有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绿色发展过程中去,才有望打破当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乡村经济融合少,发展农村绿色金融的力量仍主要停留在政府层面,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能力薄弱,缺乏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绿色产业的合适渠道。我国农村地区的绿色金融体系依旧不完善,机构、市场、政策、产品与服务等都存在欠缺,仍旧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业依然作为绿色金融业务布局的着力点,农村市场显然被投资者忽视。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亟待秉承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原则,明确支持重点,稳妥有序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国家引导、支持不够,即使已经进行绿色金融活动的企业,还停留在摸索阶段,而未制定专业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从规模上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但我国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从起步走向成熟,还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培育,模式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金融工作应加大政府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的财政支持,建立对绿色产业信贷风险的保证和补偿机制。对于高效的绿色金融的组织构成、人才培养、技术引进均没有充分的准备。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普遍存在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业态初级,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表面上是缺资金、缺服务,实际上是缺信息、缺信用。乡村绿色发展相关项目普遍存在规模小、区位分散、主体信用信息缺失、担保不足等问题。金融机构可以探索项目打包集成、创新担保机制、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支持乡村绿色发展。乡村生态项目还普遍存在规模分散化、回报周期长、风险因素多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还有待广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同业的支持,逐步形成推动乡村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合力。亟待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抓紧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当下我国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大多都存在“重研究、轻推广”的问题。农业相关技术,例如循环经济应用技术,若要大面积推广并产生经济效益,就需要绿色金融作为这些技术活动的参与者、规划者甚至是引领者。绿色金融为导向,才能实现技术的充分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即绿色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只有这样,绿色金融的“经济价值导向、风险管理本质”才能得以体现。农村资源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循环经济技术、工程技术辅助,这些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是要转化为经济效益,依旧需要绿色金融的协调,使技术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统工程,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限度地分享改革红利。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制度保障上,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乡村振兴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助力乡风文明治理。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着力加强政府增信体系建设、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有效提升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水平,为营造和谐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要有效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与自下而上的落实方式有效结合。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绿色金融工具,应逐步形成合力,满足绿色城市和乡村振兴中能源、环保、交通、市政、绿色建筑、绿色农林业等绿色产业的投融资需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服务好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立足乡村环境治理的战略要求,要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完善农村绿色金融相关的标准规则和政策体系,助力农村绿色发展。要完善农村绿色金融相关的标准规则和政策体系,可考虑建立健全与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性中介服务体系和第三方评级评估机构。
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绿色金融在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的主要着力点包括农村环境治理、农村规划和道路建设、观光农业和旅游开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拓展了广阔空间,绿色信贷数据库和绿色项目数据库的有效搭建,有助于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效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资金供给不足、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为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农业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耕地资源保护和农田永续利用中的可盈利项目提供资金供给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银行、金融企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建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发展基金,助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此外,发展绿色担保,帮助农村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降低融资成本,也是重要着力点。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
(四)以绿色金融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精准扶贫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利用绿色金融将贫困地区沉睡的生态环境资源有效转化为惠及万千百姓的经济收益,探索出一条绿色扶贫的有效途径,对于助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打好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农村绿色金融有望发挥连接供求的桥梁和整合资源的作用,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力量。立足精准脱贫的总体目标,要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金融扶贫同样要有“精准度”,对贫困户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逐步构建金融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打通金融机构与政府扶贫部门的合作渠道,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合力,还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优化农村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推进“融资+融智”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既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乡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还要拓宽深度贫困地区直接融资渠道,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医疗补充保险广覆盖,政策性农业保险乡镇全覆盖。
(五)加大绿色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强相应金融机构的责任投资理念
通过责任投资和绿色发展原则加大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绿色技术创新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明确金融机构应尽的责任。完善绿色投资融资政策引导,引导社会资本和先进的绿色技术参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绿色交通和绿色农林业等方面。通过设立投资基金母基金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和绿色城市发展中低碳发展项目和公共设施项目进行融资支持。绿色金融主导农村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降低技术研发的盲目性,同时也能提升技术成果应用的转化水平。而且,绿色金融也更符合那些资本金较小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同时,大力引进绿色金融高端人才,以及环保技术与金融管理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关键人才、领军人才培养使用计划。加大宣传和培训,普及农村绿色金融知识。
中国是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中国倡导发起的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在2016年提出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七项倡议,并写入了《G20杭州峰会领导人公报》;2017年提出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和改善环境数据可获得性的倡议,并写入了《G20汉堡行动计划》。G20的这些成果引领了全球绿色金融领域发展,对推动绿色金融主流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各国在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上已经达成共识。建议通过绿色基金的方式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在“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地区进行绿色投资和绿色技术的落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改善生态环境,在环境效益、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融资渠道、国际资本和绿色技术等方面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助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积极作用,推动绿色城市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进程。
原发布时间:2019/9/12 16:19:55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网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09529&li...
上一条:金 飒:身陷困境的县域中小企业如何突破重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层春节调研报告
下一条:李炳烁:国家政治的法理:以合法性概念为核心的分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