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胡卫列: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中文关键字】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实践

【全文】 

检察公益诉讼是一项年轻的制度,从两年试点到全面实施一年多来,无论是办案数量还是办案质效,都呈现快速发展和提升态势,体现了制度发展的蓬勃活力。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以更加丰富和更具质效的制度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检察公益诉讼。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说明。2015年5月,中央深改组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试点的决定。2017年5月,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益诉讼试点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建议的报告。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正式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2018年7月,在公益诉讼全面实施一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批准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公益诉讼检察厅。随后最高检正式成立第八检察厅,专门负责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回顾检察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检察公益诉讼的两个制度定位。一是从发展脉络的角度看,检察公益诉讼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无论是提出最初的设想,作出顶层设计,还是进行授权试点,直到通过修法正式建立制度,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是中央层面谋划推进的,体现了党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二是从价值目标的角度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是立足于更好地发挥司法监督作用,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全局高度,来认识和阐述检察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制度设计的初衷和价值追求,始终聚焦于一点,即引入司法手段,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国家治理。

 

最高检党组对公益诉讼工作高度重视。张军检察长强调,公益诉讼是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的着力点,是我们各项检察监督工作中更带有主动性的诉讼职能,也是一项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水平、更丰富内涵的需求提供服务的检察业务。从新时代检察工作谋篇布局的高度,明确了公益诉讼在最高检重塑性机构改革后“四大检察”工作格局中的特殊定位,阐明了公益诉讼的职能特点,并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把握,揭示了公益诉讼的时代意义。我们必须始终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更加自觉地融入、服务和保障大局,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法治中国”“三大攻坚战”“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公益诉讼工作,更加积极地回应人民群众对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等美好需求。

 

二、发挥制度优势,努力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公益诉讼检察产品。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1万余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000余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0万余件。特别是突出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5万余件、食品药品领域案件4万余件。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210余万亩,督促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2000余万吨;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40余万公斤,督促查处、回收假药和走私药品9000余公斤。注重通过典型个案办理,引导协同行政机关开展相关领域、区域或行业的整治,从源头上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生产生活影响严重的“老大难”问题。四川省通江县检察院针对沿河倾倒城镇生活垃圾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同时促成县政府投入2.5个亿规划建设28个热裂解垃圾处理场,全面规范处置城镇生活垃圾。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出让和英烈名誉保护等领域也取得了切实成效。

 

我国检察公益诉讼的实践,从办案数量、运行模式、价值追求和实际效果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地区类似制度的鲜明特点。仅从数量上看,我们已经提供了最丰富的公益诉讼制度实践。公益诉讼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诉讼制度,在其他国家地区都只有零星、独立的个案,没有大规模推行的先例。多方面的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优势:一是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部署推动,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22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出批示,24个省区市党委、政府或“两办”联合下发支持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文件。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出支持检察公益诉讼的决定。二是多部门多职能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与行政机关形成了既依法督促又协同履职的新型监督关系,加强与法院、监察委等机关的协调协作,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湖北省黄石市违章建筑破坏了磁湖生态环境长达14年没有解决,市国土局主动上门要求监督,检察机关向五家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联合执法从而成功破解了难题。三是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2018年全国两会上,140余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提案,要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保护职能作用。在线索提供、参与和监督案件办理、推动问题整改等各个实践环节,人民群众也积极发挥了作用。更充分的公众参与,更加凸显了我国检察公益诉讼的人民性特点,不光是为了人民、代表人民,而且依靠人民实现了更好的制度效果。四是赋权法律监督机关专门履职。授权专门的国家机关作为法定职责承担公益诉讼工作,不光为解决“公地悲剧”的治理难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而且为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制度的职能作用,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注入了时代的活力。检察公益诉讼实践,已经对制度设计的合理性给出了初步的证明,下一步,我们要以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实践,让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效能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

 

三、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健康发展。作为一项依然在探索和发展中的制度,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符合检察公益诉讼特点规律的法律规范体系尚待发展完善,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侵害公益现象尚未纳入检察公益诉讼范围,调查核实、公益损害鉴定等程序保障机制还需要明确,专业人才亟需大量培养补充,我国的检察公益诉讼没有现成的制度和理论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亟需深化理论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推动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最高检关于检察公益诉讼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准确把握公益诉讼案件多发、稳升阶段的规律,促进办案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全面平衡充分发展。一是聚焦服务大局,着力增进民生福祉。部署和深化“守护蓝天、碧水、净土”“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守护海洋”等专项监督活动,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坚持以民为本,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公益保护力度。坚持标本兼治,切实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持续保持办案力度,进一步提高办案质效。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重点发力,办理一批有影响有震动的案件,推动办案工作稳进、提升。加强办案理念引导,正确处理办案数量与质量效果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办案质量和监督的精准性,优化诉讼案件结构。三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公益诉讼工作为契机,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继续推动跨区划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工作机制,破解全流域、跨区域公益保护难题。制定检察公益诉讼办案规则,促进提高办案规范化水平。四是深化改革探索。用足用活现有法律制度,充分运用好支持起诉、督促履职等手段,协同更多机关和社会组织解决更多公益受损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部署,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探索推动安全生产等领域公益诉讼实践。探索运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无人机取证等科技手段辅助办案,促进提高办案能力。五是抓紧抓实自身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强化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以过硬本领迎接公益诉讼工作新挑战。六是最大限度凝聚公益保护合力。继续积极争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贯彻落实好最高检与生态环境部等九个部委共同签署的《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深化行政执法与司法的协作机制建设。做好职能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凝聚更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简介】

胡卫列,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

 

 

原发布时间:2019/3/7 13:51:40

稿件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06669&li...

    上一条:马俊驹、邵和平:民法典担保权编的立法模式研究 下一条:江海洋:金融脱实向虚背景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的重新定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