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关键字】法治;中国
【全文】
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良法还需人去善治,良法拷问部门主导的立法有多少法可以推到重来,善治犹疑难决于寻找着一条既不伤害中国人传统的人情世故又能恪守法律规范的和合两全之策,还是决绝地对一个超级人情世故的关系社会格式化重塑。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下面撷取几例法治信息,虽似萤光,却如星火,看到了燎原的期望。
一、“范叔”学车
上世纪90年代,社会驾校刚刚兴起,出于就业更胜一筹的考虑我在求学的大学的车队驾校报名学驾驶。其时家里一位亲戚40余岁,中共党员,中学语文老师,也在老家报名学车。我在40余天后顺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驾驶证。暑假回家,碰到学车亲戚,问,没过。我想,40余岁,学得慢亦属正常事。但寒暑易节,又几个暑假过去,再问,依然没过,依然在学。家里人调侃他为“范叔”学车(取比范进中举还难之意)。在那种马路杀手批量生产的年代,身边学车的人水平比他差得远的都过了,独他不过。家里人纷纷给他出主意,给教练、考官送烟,请吃饭,送小红包,诸如此类人试人爽的方法窍门。但都被他回绝了:如果不送礼就考不过,那么我就将这个考试进行到底。近20年过去了,我回家,他已退休但还在学车,学费等差不多可以在县城买套房子了。家里人以为他脑子有问题了,要我这位大学老师、律师去开他的巧,结束他的烧钱行为。我选好了一个和他乘凉独处的时机,想从成本收益角度去开他的巧,不辱使命地劝他结束学车。他冷冷地问我:你也认为我脑子有毛病,我只是想看看在中国不送一支烟,凭我的自身的水平这个驾照能不能考下来。在哪个溽热难耐的夏夜,我身子震颤了。这不就是中国化的法治唐诘柯德吗?只是斗争的对象不同:一人人寂寞地挑战风车和一人寂寞地挑战人情世故的潜规则而已。我又想到了谭翤同,为了变法,杀身成仁,用鲜血去唤醒蒙塞未开的民智。中国的法治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的“范叔学车”,党员率先不再把法治看成宏大的叙事,高悬云端,而是主动把自己的日常行为接受法律的规矩绳墨,潜规则有供给,没有需求,自然没有市场,法治才有昌明日。
二、旷课道歉成网红
2016年3月初,媒体报道山东师范大学74岁老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万森返聘回校任教,为自己看错课表旷课向学生道歉,他自觉“羞愧难当,无可弥补”,并申请自罚停发补贴。始料不及,突然之间成为了一个因为谦卑和坦诚而被广为讨论的“网红”。
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应当承担被处罚的责任。但王万森老师为什么会成为“网红” ?我们很多人犯了错误习惯于想尽一切办法托关系找熟人把事“摆平”,或把事情盖住,不为外人所道也。王教授没有,而是主动不原谅自己,其谦卑和坦诚在当下殊为可贵。然而,就在王教授成为“网红”之前,相同的事情在我同学身上也发生了,他在一所大学任教,他告诉我他也羞愧难当,但旷课已成事实。他想自己是学法律的,还是个兼职律师,应该懂得职责与责任的关系,于是如实陈述事实向学校教务部门交了教学事故说明,主动请求接受学校按规章制度的处分。就在他坦然静候处分的过程中,系部领导的关心来了,告诫一是出了教学事故会影响自己专业技术职称的晋级晋职;二是会影响学校对系部的考核评优评先和二次分配,进而影响全系部老师的利益,因而必须想办法把这件事抹平。自己一人事小,影响全体系部同事那就事大了。本想以身“适法”,做个敢于担责的“表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法治先锋,但是大家却不允许。接下来的事,就是按照人情世故,去找相关领导态度诚恳地道歉认错,请求制度外开恩不以教学事故处理,使事故止于知情者、而消弭于无声无息中。哎--,同学一声叹息。笔者想这种制度把一个部门的人的利益捆绑,使大家成系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相互“连坐”着,想躬身“适法”都不可得。中国古代的“连坐”是基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手段落后,为使人们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而不得已采用的有效手段。但在今天国家走上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每个单位的规章制度都如此,其负外部性会远胜于正外部性,起着适得其反的效果:社会“关系化”会日愈积重难返,人们的法治信仰培养不足,而消解有余。
三、跨越:从“找人”到“找法”
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的发言,把中国 “求人”这一话题拿到了人民大会堂庙堂之高。他大胆痛陈生活在当下中国:“活得好要求人 ;病了,治的好,要求人 ;死了,烧的好,埋的好,也要求人 ;上好学,要求人 ;找工作要求人 ;调动工作要求人 ;异地迁徙、取得户籍要求人 ;参军要求人 ;职务、职称晋升要求人 ;甚至连举报贪污腐败分子也要求人,没有关系你的举报材料连看都没有人看。可以说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可能求人。下至布衣百姓上至高官都在求人。不管你承不承认,当今国人,几乎人人家家都有一部‘求人史’”。他言语切中时弊,直击社会要害,引起了全场委员的强烈共鸣。对于造成当今“中国式求人”的原因,周委员坦言:首先是优质资源稀缺。其次是制度有漏洞、有弹性。第三是改革不到位。笔者认为这导致潜规则盛行,成为人们解决问题优序选择,显规则成为退居其次的劣后规则。
中国式求人,由来已久,人人参与其中,人人熟视无睹。周委员选择此时冲冠一怒,底气何来?其实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党中央已意识人情世故、“关系中国”已成为横亘在“法治中国”愿景、目标前的重大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阐述了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在2014年1月7日发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因此,法治中国建设恰如习近平所说,要 “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我认为这是法治中国的第一要务,彻底改变人的观念,而不是一时一事的依法办事。学者周大伟在《“到处都是我们的人!”》的讲座中对中国的人情关系对法治的消解作过犀利的批判:“所谓法治,归根结底是与人情世故难以兼容的规则之治。在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未来,只要中国人在对待法律规则上总是保持着‘人情世故的姿态’,那么,不难断言,现代法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就永远是个疑问。”中国近年的成功,使得一些国人产生了错觉:需要做出妥协的应该是现代法治经验,而不是我们的国情。笔者认为,如果这样,我们的“后发优势”,都将成为“后发劣势”。法律被中国人们的普遍信仰,法治成为人们办事的理念,中国才是真正强大的国家,国家才能真正走上现代化和实现伟大复兴。
谁能引导中国人们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遇事找法不找人”成为社会常态,谁就将成为我党继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毛泽东、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邓小平之后的,使中国强大起来的第三位伟大领袖。这一天的到来,诸如“范叔”学车、旷课道歉的网红等弥足珍贵法治的标本,不再是“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而是“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作者简介】
朱与墨,单位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原发布时间:2016/10/20 14:13:55
稿件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网址: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97779&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