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关于如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决定》提出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2015年全年,依法治国方略被提到新的高度,法治政府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三张清单”“行政审批下放”“政府立法”“依法决策”“公车改革”等成为政府工作的“热词”。这些措施的推进已初见成效,本社记者特盘点解析我国政府在依法行政及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成绩。
热词一:三张清单
“三张清单”,即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这是落实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重要制度安排。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将各项行政权力和职责进行全面梳理,向社会公开,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负面清单,就是只列明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除此之外,法律法规不进行干预,努力做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
推进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的核心是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职责权限。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了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的公布,预计2016年底前基本完成市县两级。各地政府通过“清权”“减权”,最大程度给市场、社会放权;通过“制权”“晒权”,进一步约束了政府权力;把那些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面向企业和个人的权力,列入清单之内;同步建立起责任清单,推动地方政府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
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再次承诺,中国将推进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这是政府管理理念与方式的重大转变。政府对企业的清单管理方式由“正”转“负”,可以给市场主体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活动空间,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可以给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更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热词二:行政审批下放
2015年继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提高了取消下放事项的“含金量”,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除依法转为行政许可,或经论证确需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纳入权力清单之外,其他一律取消,坚决堵住这个“偏门”。全面清理中央设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这类审批占地方审批事项的比重较大,社会反响强烈,地方想改但无权调整中央政府的指令。本届政府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共取消和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提前实现本届政府任内行政审批事项削减1/3的目标。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149项,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16项,取消行政性收费362项。两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国务院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了76%;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的超过95%。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企业年检制改为年报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精简了85%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这些做法是对行政审批等权力的有效规范,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打下了良好基础。
热词三:政府立法
四中全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近年来一些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坚持开门立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使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完善公众意见反馈机制,更好地反映客观规律、凝聚社会共识、体现人民意愿。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政府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行政法规、规章草案及其说明,都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源头上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清理法规政策。当前,一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存在与实际脱节、互相打架的情况。因此国务院决定,从2015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国务院文件进行全面清理,范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务院、国办名义印发的所有文件。这么大范围的清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头一次,目前已经成立了国务院文件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2015年主要是清理改革开放以来出台的文件,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现在各地区、各部门也正在进行本地区、本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
热词四:依法决策
决策是行政管理的起点,是决定政府工作成败的关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这是党着眼于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特点,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彰显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实施依法决策,苏州市政府做出了表率。2015年7月27日,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公布2015年度苏州市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的通知》,将市政府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影响面广的制定市“十三五”规划、制定苏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个决策事项,纳入2015年度重大行政决策目录。
2015年11月1日,苏州市开发的重大行政决策网上公开运行系统正式运行,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重大行政决策的全过程,并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是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的首要环节,是推进民主科学管理、实现政民协同善治的重要保障,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热词五:公车改革
民革中央曾提案指出,就各地的情况看,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3、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4、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惊人。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至2000亿元。
2015年全年,我国政府尽显改革的姿态与决心。
2015年1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透露,中央层面取消的3184辆公务用车已全部封存停驶,2015年春节前将正式启动第一批约300辆的拍卖,同时公布了9个车辆处置的鉴定评估、拍卖和解体机构。
2015年1月25日,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取消的106辆公务用车举行首场不带牌照的“裸拍”。经过竞价,106辆车全部成交,拍卖金额总计660.9万元。
2015年9月,中国至少有16个省份已经成立了省级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并设置办公室。小组组长一般由省长或副省长担任,办公室领导成员一般包括省级发改委、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厅、审计厅等部门负责人。
2015年9月1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已全面完成,共封存车辆3868辆,并向社会公开拍卖,2000多名司勤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各省市均已出台公车改革方案并开始逐步实施,2015年过我国基本完成公车改革。
推进科学民主立法,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相信能够完成或超预期完成目标。
稿件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原发布时间:2016-01-22 15:30:28
网络地址:http://www.mzyfz.com/cms/xinwenzhongxin/redianguanzhu/html/1581/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