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与探索
【法宝引证码】CLI.A.4127483
    【学科类别】理论法学
    【出处】微信公众号:青海民大社科智苑
    【写作时间】2021年
    【中文摘要】在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中,玉树藏族自治州通过强化党建统领、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动特色文化活动、坚守生态文明和阵地建设与深化对口支援工作闯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的康庄大道,极具示范意义。为推进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纵深发展,未来仍有必要在健全机关编制机构、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企业家精神与涵养临空服务业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中文关键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企业家精神
    【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此后不断深化认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这是指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提供了根本方向。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之重镇。玉树解放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首要工作常抓不懈。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石,以“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方略和中央藏区T作会议、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根据《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纲要》的要求,制定《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活动实施意见》,按照“三年强基础,五年创先进”的目标,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战略蓝图。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玉树州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立足藏区特殊州情,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始终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旗帜,发展形成了具有藏区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玉树模式”。
      一、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特色
      玉树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将示范区建设作为解决影响玉树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推进玉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举措。本着“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以“三年强基础、半年创先进”的奋斗目标,在民生保障与扶贫攻坚、社会基层治理与宗教寺院管理、民族文化繁荣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文明与阵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宝贵。
      (一)党建统领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建统领是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根本政治保障。在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进程中,州委、州政府积极推动人员、资金、政策向基层倾斜,建立健全基层党政组织、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政法综治组织网络,以扁平化方式将支部建立在网格、楼院及马背上,坚持“三课一会”、推行“一职九联”、严把选人用人关口等措施,确保基层党的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相衔接。在全省藏区率先成立州、县“三基”干部学院,着力培养“听党话、跟党走、能干事、敢担当”的基层后备干部。同时,建立健全“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村民”的农牧区党组织服务网络,强化村(社区)党组织的主导地位,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话语权”丧失和宗教干预村级党务政务问题。玉树州基本为全民信教地区,做好宗教工作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创建工作中,州委成立了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宗教工作的统领,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责任制和“一联双帮三治”工作机制,即“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联村,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合力治穷、治弱、治乱。通过“三联四做”、“一职九联”、“统战民宗领导干部联系寺院、联系市县制度”、“一线工作法”等多元举措,全方位深入寺院进行排查,采取了“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办法,开展“挂号销号”化解工作,使民族团结先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玉树州,抗震救灾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玉树州发生大地震后,党和国家在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灾后重建和发展等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快速建立了力度空前的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机制,为灾区紧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和巨量的资金支持,由此也激发了玉树各族人民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压不垮、震不倒、摧不折的顽强毅力共同筑起保卫家园的钢铁之城。2019年2月,玉树州发生60年以来罕见的雪灾,党员先锋队与马背宣讲团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慰问受灾民众,及时向灾区运送棉被、草料等各类救灾物资。受灾民众在党组织的深切关怀下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自救意识,并以镇定、积极的态度应对这场突发的天灾。据资料显示,这是大灾之年无伤员、无疫情,牲畜损失最少的一年,而这一切完全归功于党组织的力量。
      (二)改善民生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物质基础
      民生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落脚点。州委州政府将创建活动与开展脱贫攻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紧密结合,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第一,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体系。玉树州实行“定期定量”救助,将农村低保工作进行定位。同时,简化救助申请程序,将外来搬迁户及非本地户籍人员纳入低保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保证精准识别被救助对象,玉树州成立群众来访接待办,工作人员开展人户调查,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户”。特困户供养工作实现“应保尽保”,供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医疗救助实现制度统一设计、资金统筹使用、标准统一制定,构建了“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多重保障体系。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救助范围拓展到全体城乡居民,困难群众患病住院治疗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付率达94%以上。建立仅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临时救助制度,将救助范围扩大至全体城乡居民,并建立“救急难”机制,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一是在州委领导下,政府通过组织召开敬老院发展模式观摩试点会,逐渐将养老服务工作走向规范化。建立并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符合玉树实际的农牧区困难老人代养服务工作。其中,机构养老模式主要体现为敬老院,救助范围包括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玉树州将按照供养标准发放吃、住、医、丧等方面所需的费用。农村代养模式是由亲戚或邻居负责照料老人,而城镇居家养老模式则是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T作,这两类模式涵盖的服务范围都是保洁、住医,做餐等方面;主要对象为70岁以上低保户、60以上计划生育困难户(含无子女或子女在外地两种情形)。由于玉树属于全民信教地区,将部分敬老院建在寺院附近,由民政部给寺院提供食品,寺院从事日常管理性工作。二是儿童福利服务得到完善。孤儿救助保护工作从单纯的生活保障向教育、康复、医疗和就业等方面延伸,特殊儿童福利服务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救济型向福利型、单纯养育型向养育、康复和教育型转变。此外,“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已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得以实施。三是推进殡葬改革。玉树州加大了殡仪馆建设力度,提供了实施天葬时有避风避雨及信教群众请僧人念经超度的场所,同时保护了天葬台及周围的环境卫生。四是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严格了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救助资金的审批程序,杜绝了现金救助的传统模式。
      第三,全方位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玉树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三步走”方略。一是生态脱贫。玉树州设立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保护工程及湿地保护项目等,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林业生态管护员1199个,落实每人每月工资1800元。公益生态岗位的供给有效地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二是产业脱贫。主要是大力发展农牧民养殖种植或其他方式的合作社,旨在转变农牧民传统观念,凝聚群众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政府扶持+村委会管理+村民协作”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最大效应,进而实现产业脱贫的终极目标。及时清理不符合要求的合作社,确保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三是精神脱贫。一方面,以“三讲四促”,“大学习、大调研、大提升”活动为契机,通过进村人户宣讲、广播、电视、新闻网、微信平台以及永久性标语和大型广告公益性宣传等形式,将脱贫攻坚的政策法规宣传到基层乡镇村社,建立完善脱贫攻坚网络新闻平台和微信平台建设。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提高贫困户种养特色农技项目入手,从根源上避免后脱贫时代的返贫现象。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以“控辍保学+扶贫知识宣传”为主题的“教育+扶贫”工作,组织镇村社三级干部以“走访摸底+扶贫政策宣传”的方式对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辍学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和政策宣传,建立完善好镇村两级控辍保学信息台账。同时,入户了解辍学学生现况,与学生家长沟通,耐心劝导辍学儿童返校上学。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不仅顺利劝解辍学儿童返校就读,而且有效宣传巩固了群众对扶贫知识的知晓度,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三)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找到有力抓手
      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治理水平,化解潜在矛盾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玉树州委州政府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第一,全力推行村寺并联治理。玉树州是全省寺院聚集最多的地区,宗教活动是广大信教群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为此,玉树州本着“寺院稳,则群众稳、社会稳”的原则,结合藏区基本上全民信教这一特点出发,建立以强村带强寺、以村稳促寺稳为核心内容的“村寺并联”式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治理整顿并联、宣传教育并联、班子建设并联、民生普惠并联、社会治安并联、监督管理并联、考核奖惩并联与解决问题并联。根据地域分布,将僧俗习惯与教派源流相结合,连体布局,共同发力,共同治理,在藏区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显示出良好效果。
      第二,扎实推进寺院管理工作。玉树州采取多项举措实现对寺院的有效管理。一是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玉树州以“藏区巨变感恩党,民族团结促和谐”为主题,采取“进寺入舍点对点、集中学习面对面、感恩教育实对实、以身说法一对多”四种形式,积极开展寺院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寺院每日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举办教职人员培训班,向僧尼发放藏汉双语政策读本、宣传单,并组织全体僧尼参观玉树灾后重建规划馆、抗震救灾纪念馆、感恩教育基地,以此提升全体僧尼的感恩、守法意识。二是根据“动态管理”和“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及“底数不摸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管理不规范不放过”的清理整顿要求,开展共同管理寺院清理整顿验收工作。三是落实分散安置人员管控帮教措施。与州卫计委协调组织临时安置200余名尼姑在州人民医院进行免费义诊。加快推进囊谦县尼姑集中安置点建设,并已完成经堂主体浇筑、僧舍楼主体工程。四是依法拆除囊谦县香达镇哇桑拉宗教活动点等4处私自建设的宗教活动点。五是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经师库,建立宗教教职人员三级培训机制。严格落实藏传佛教教职人员“五年一轮”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州县乡宗教人员培训班,州佛教学校积极承担省州级宗教人员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培养宗教界、服务宗教界、团结宗教界的平台和载体作用。
      第三,努力实现枫桥经验的玉树化。建立完善州——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式五级责任体系,广泛推行“一线工作法”“一职九联”工作模式和“四卡”工作制度,选派厅级干部、县级干部下沉两级,分别担任乡镇(街道)党委和村(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联点开展工作,选派干部深入贫困村、维稳重点村、软弱涣散村蹲点开展工作,选派干部驻村开展工作,选派党员进社区、网格任职,选派党员联系贫困户、五保户,推动党员干部常下基层、常在基层、常驻基层,确保将工作做在基层一线,“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的“枫桥经验”在玉树藏区得以实现,其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问题。玉树州坚持开门接访、带案下访、领导干部亲自接访等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五三三”责任制,其中,“五包责任制”:包调查、包劝返、包稳控、包化解和包息诉;“三亲自”: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参与;“三到位”即确保人员、经费和解决问题。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和台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采取“五个一”(即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解决“最多跑一次”的问题。坚持由州、县党委、政府负责调解跨州、毗邻县以及一些重大的矛盾纠纷;乡镇调委会负责调处本乡镇范围重大疑难和久拖不决的纠纷;村社居委会负责调处本辖区内一般性纠纷,从而形成了全方位的点、线、面三级防范机制与跨区域的联合调处机制。
      第四,大力升级网格化管理服务。结合玉树农牧区人口呈“候鸟式”流动的实际,以杂多县萨呼腾镇为试点,对原有的网格化进行提档升级,按照“干部跟着群众走”的原则,创新提出了将网格化管理转型升级为组团式管理的新型服务模式的工作思路,探索出藏区牧区城镇移民人口管理模式。针对一些牧民群众牧场有牛羊、城中有住家,因季节变换出现“两柄”流动的实际,玉树州在258个村全部设立村民事务“代办点”,以“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方式开展代办服务,帮助农牧名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杂多县坚持群众流动到哪里、干部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必拓展到哪里,探索出了“群众两头跑,干部两头跟”的“移动式”服务群众模式。称多县清水河镇成立了“黑帐篷”流动法庭,经常性深入草原牧场和牧民家中,现场调解矛盾纠纷。该县珍秦镇组建了“治安巡逻马队”,贴近牧民群众开展治安巡防,有效防止了偷盗牲畜等常发性案件发生。
      第五,努力转变公共管理体制。不断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管理放在基层,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利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鉴于玉树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群众增收难度大,冬虫夏草是农民赖以增收的主渠道之一的实际,玉树州坚持问题导向、拓宽工作思路,积极采取“把服务交给政府、把管理交给群众、把价格交给市场”的改革举措,着力破解虫草采集管理的难题。其一,推动管理主体转变。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管理权、采集权交给村社和群众,让群众参与设卡检查、采民登记、巡逻清场等工作,由村与村、户与户之间自行协商解决虫草产地承包、采挖费标准定价等事宜。其二,推动管理方式革新。管理主体移交后,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立规明矩、协调矛盾、提供服务、执法巡查、打击违法犯罪上,不再抽调大量干部、大批警力以大兵团作战方式实施行政管理,不再干预挖掘费定价,使虫草采挖这一困扰政府多年的棘手之事,变成了群众自主管理的实在之事。其三,推动管理效率提升。虫草采挖管理改革,规范了管理秩序,提升了管理效率,大大节约了虫草采挖期间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改革前相比,全州用于虫草采挖管理工作经费下降58%,干部力量投入减少42%,并连续三年呈现出“零事故、零聚集、零冲卡、零上访、零重大案事件、零涉藏涉稳敏感事件”的良好局面。
      (四)特色文化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夯实群众基础
      玉树州是全省文化生态最为富集的地区,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核心抓手。
      第一,全力推进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首先,积极推动《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立足实验区文化生态系统,以三江源流为标识的自然环境特色、以三区汇通为表征的历史人文特色、以十类共存为体系的非遗传承特色,构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整体性保护体系,营造以民俗保护、语言保护、展示和传承空间保护、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的人文空间体系,开展传统村落文化、社区文化的保护。强化以生态环境保护、农牧区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体系,注重理论与政策的宣传推广,构建“一核两翼三带”空间布局,分期有序实施,将实验区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代表性和鲜明玉树特色的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次,在全州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查,挖掘筛选项目,不断健全全州非遗项目四季名录体系建设。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开设以“囊谦藏文书法讲座”、“玉树民间文化发展的过去与现在”、“与格萨尔文化相关的藏族文化”及“藏族唐卡文化艺术”为主题的玉树藏族文化教育系列讲座。同时,在全州范围内举行践行“四爱三有”全州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展演活动共分为国粹、格萨尔史诗演绎和说唱、传统民歌、藏文书法、民族传统舞蹈等五类。此外,继续开展非遗传承人群众研培研修活动,并先后选派黑陶、唐卡、石刻、服饰、藏餐、金银缎制、编织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举办的研培学习,通过“培训一人,带动一片”提升从业者等传承人群文化自信和可扶持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第二,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效能建设。一方面,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实施“三步走”方略。一是实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州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二是投资实施玉树州博物馆VR虚拟数字化建设,同时加强民间博物馆运营建设。三是投资文化部扶持项目“称多县白龙卓舞传习所”项目开工建设。另一方面,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体现“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书香玉树”品牌建设原则。二是坚持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原则。这为加深公众对民族文化事业的认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繁荣文艺、广播影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加大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上,持续推进《三江之舞》《音画玉树》《卓玛》《嘉洛婚俗》等大型民族歌舞剧的项目申报、艺术编排及展演交流工作;其次,在广播影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上,以“讲好玉树故事、传播玉树声音”为宗旨,着手制作纪录片、宣传片、微电影及原创电影等;最后,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以“请进来”的方式,举办“春雨丁程”玉树州图书馆业务培训与“汉藏文化交流项目”基层公共图书馆业务骨干培训班、全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全州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第四,推进完善玉树州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一是加强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在2018年启动的第一批灾后重建后续完善项目基础上,完成玉树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的修缮保护工作,同时通过高科技手段为未来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留存资料。二是做好文物安全工作。从州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台账备案建立情况等工作落实情况,对博物馆及文化建筑消防安全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做到及时整改。
      玉树州除在传承与弘扬本民族独特文化方面下足功夫,还力图依托品牌节庆文化活动,进一步助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切实将玉树州打造为精神文化高地。
      其一,创新节日庆典活动,倡导群众文化活动,涵养生态旅游产业。着力创新“玉树赛马节暨第二届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文化节”等特色品牌演出活动,整体提升玉树州文化知名度与美誉度,切实打造区域文化软实力。调动州内各级社会组织和州民族歌舞团专业团体以各类重大节日为契机,为群众带来文艺表演,组建文艺小分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风俗,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开展“多彩民族”旅游主题活动,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精品线路建设,提升旅游历史民族文化内涵,增强主题活动吸引力、感染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二,改善体育场地和设施环境,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推进体育产业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大力实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在“相约省运奉献青海”“科学健身全省行——尕朵觉悟神山徒步转山”系列活动中,现场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宣传,加强群众对国家全民健身日的认识。三是推动竞技体育实现新的突破。上述工作不仅为践行全民健身提供良好氛围,更为玉树州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玉树市结古入选2018年青海省体育产业基地名单,玉树州综合体育场、玉树州岗雪斯诺实业有限公司人选2018年青海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玉树州高原漂流培训基地入选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岗雪斯诺高原水世界游泳健身中心、巴塘草原黑帐篷文体旅游产业示范基地人选2018年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鉴于中大型体育场所已在玉树已基本落成,2019年,玉树州在配置完善体育器械上开展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全民参与体育产业的高效发展。
      实践证明,玉树州正是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依托品牌节庆活动,以打造玉树精神高地为目标,力图实现文化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投资启动了玉树非遗文化特色产品研发项目,重点开展“安冲藏刀”“囊谦黑陶”“嘛呢石刻”“手丁编织”“唐卡绘制”“玉树泥塑”“玉树服饰”等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类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玉树州委州政府通过加大招商推介力度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注入文化产业。同时,大力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着力扩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为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效益,促进区域间企业的交流合作,州委州政府组织文化企业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北京国际创意博览会、清华非遗研修班玉树藏族传统工艺研修班结业成果展、北京文博会、青洽会等相关活动。从玉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以民族文化为轴心,辐射带动生态旅游业、体育业及传统民族工艺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契合玉树州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五)生态文明与阵地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汇集巨大能量
      玉树州委州政府充分发挥玉树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优势,以内涵式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方略,辅之以宣扬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阵地建设为总体引领,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汇集起巨大能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玉树州以创建助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发展,以生态补偿、生态产业带动增加群众收入,将创建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共进,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这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动员全社会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事业,保护高原野生动物种群资源。二是通过开展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与义务植树行动,完成百里绿色长廊景观提升工程、通天河广场高标准绿化工程及校园绿化工程,加快推进育苗基地建设,开展通天河流域生态恢复治理人工造林调查评估工作,玉树州国土绿化工作实现新突破。三是玉树州始终坚持将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依法治藏的重要内容,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率先成立了“三江源生态法庭”和“三江源生态保护监察室”,依法公开审理“非法收购麝香案”、“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案”等多起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建立司法保障机制。
      在阵地建设上,一方面,玉树州以玉树州博物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格萨尔文化中心为主要阵地,通过向广大群众宣传讲解传统文化、红色教育、民族团结精神,提高群众对玉树州民族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作为宣传教育传声筒的州广播电视局以讲好玉树故事、传播玉树声音、建设玉树精神高地为出发点,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故事、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报道与专题栏目,着手制作纪录片、宣传片、微电影、原创电影等,充分挖掘康巴语广播影视的优势,完成25集《母子心连心》《一家不说两家话》,36集《幸福在哪里》等康巴语电视剧。同时完成《红鹰突击队》《湄公河行动》等10部康巴语译制电影。玉树州广播电视局结合玉树实际,将中央、省、州委重要会议及生态保护、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作为抓手,制作完成并通过省级审核以三基建设、生态保护、疾病防控、消防、禁毒为题材的9部公益电影康巴语“加演片”,实现全州同步放映。州广播电视局以公益电影放映为载体,继续深入开展“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活动”、公益电影“六进”活动以及红色电影展映等活动,由此将民族团结进步的声音传抵广大的农牧区。玉树电视台开办“法治玉树”栏目,以感恩教育、法治讲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玉树新变化等为主要内容每月播出2期。加大网络舆情管控,开展网上宣传和舆论斗争。重视新型媒体阵地建设,创建了“玉树藏语门户网站”“玉树民族之声”“团结玉树”等30多个微信公众平台,月发布消息量过万。制作的宣传纪录片在央视“民族团结一家亲”栏目中播出,成功打造了《雪豹王子》《天堂印象·梦幻玉树》《音面玉树》和微电影《缘来》《遇见》等系列剧目,既突出展示了民族文化,又极大增进了民族团结。
      (六)深化对口支援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强大活力
      对口支援一直是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支撑。玉树州对口支援工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争取民心和维护民族团结为落脚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第一,创新智力支援模式,提升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软实力。玉树州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全力深化智力援玉工作。2019年,北京市根据玉树州党组织部门提出的干部优选建议,坚持精准选派的原则,增派教育和医疗领域的稀缺专业技术人才,并确保北京区派干部与玉树帮扶县市一致。实施玉树州人才培训项目和致富带头人项目,推行“课堂讲授+现场教学+讨论交流”、“集中培训+网络学习+实践锻炼”、“远学理念+近学方法”的立体培训模式。通过培育一大批本土专业人才,在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输入了强劲的带动力量。
      第二,发展资源化产业,助推区域经济腾飞。加大农牧产品交易销售设施建设,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通过实施治多县活畜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和玉树市虫草市场建设项目,拓展直售渠道,促进牧民就业增收。开展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自驾营基地和观景平台,全力构建“中国七大深度自驾穿越之旅”路线品牌。开展玉树州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宣传推介项目和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业扶贫项目,促使自然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开展高原生态恢复及扶贫项目,并通过设立环保公益岗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治多县索加边界合作联社建设项目,建设牧场住房、畜棚等基础设施,购买生产牲畜,培训农牧民实用技术,提升合作社生产能力。实施玉树州农牧和旅游产业扶持企业孵化扶贫项目,上述一系列产业项目的密集实施,既为区域经济奋力腾飞创建积极条件,也为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强化基础设施与医疗设施建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一是不断完善农牧民居住点基础设施;开展旧城区和市政配套建设项目,新建等级道路19.7公里,配套建设污水管网、排水管网、供暖管网、小区道路、电网、绿化等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创建优美人居环境。推进生活设施建设,建设饮水点533处,新建和改造厕所4107座,逐步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称多县赛马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和玉树州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项目,提升旅游配套设施。二是实施囊谦县和玉树市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项目,增加17个乡镇卫生院病床和医疗储备;加大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开展全州一市五县乙肝、结核、包虫病等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普查、防治等工作,并定期开展义诊巡诊活动:玉树州人民医院大力开展远程医疗工作与医联体合作活动,与曲麻莱县、治多县乡医院签订《2019年下半年对口帮扶协议》,并捐赠了药品及相关书籍;构建玉树州传染病和高原病预防及治疗体系:建立健全健康扶贫相关工作机制,包括深入建档立卡户家中,实施跟踪诊疗:继续实行一站式报销服务,并免费为孤儿学校学生、驻地骑兵连指战员、寺院僧尼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第四,推动文化交流与教育进步,铸牢民族团结精神根基。在推进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山宗·水源·路之冲——带一路中的青海”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组织州民族歌舞团30名演员赴北京市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交流演出,向世界展示独具特色的玉树文化;组织“玉树藏族童声合唱团”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进行16场“藏族童声”巡演活动;玉树画院与玉树艺术界团体共同开展举办京玉两地文艺交流学术会,在玉树地区开展各类相关学术研讨会;安排玉树展览馆部分人员赴北京首都博物馆学习相关业务知识;组织玉树州各市县“妇”字号基地负责人、妇女创业带头人等共30人赴京,开展“京玉妇女手拉手”交流交往活动。在促进教育进步方面,2019年,州教育局与延庆区教委举行玉树对口高中班办学签约仪式;组织协调2名教师、8名医生分别赴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跟班就读研究生课程:开展2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体验、课题讲解等形式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修集中培训;实施6个乡镇寄宿制学校的供暖新建和提升项目建设;以州级八一职校为依托,组建农牧民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开展全州中高层次技能培训,重点培训车辆驾驶、玛尼石雕刻、缝纫、烹饪等就业、创收较快技能;组织玉树州第三届师生赴京开展“感恩祖国·圆梦北京”系列教师主题教育活动和首届北京市中学生赴玉交流活动。
      二、玉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未来发展的探索
      2018年12月29日,玉树被国家民委正式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理性分析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有利于促成民族团结大业的快速实现。鉴此,就玉树州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未来发展之路特进行如下思索。
      (一)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首先,从示范区建设主管机关的设置来看,自2013年起玉树州州委政府设置创建办,作为统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的主管机关。尽管州委州政府投入资金、办公场所等软硬件来维系创建办的工作开展,但基于编制名额的限制,创建办的工作人员为各单位抽调的业务骨干,而原单位普遍工作任务繁重,所抽人员会定期返回原单位,新抽调人员又需重新熟悉创建工作,由此导致创建办工作人员更迭频繁,始终无法形成完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另外,就创建工作的难点而言,一是基于考核指标不一致,引发创建T作指导方向模糊,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思路。二是在创建八进活动中,由于政府与部队未就创建工作形成合力,引致“进军营”活动阻力重重。除此,在“进企业”活动中,鉴于玉树州私企和小工商户等小型经济组织体居多,其主要以捐资捐物方式参与示范区建设,故创建办在归档资料工作上颇为困难。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尤其需要警惕文化泛商业化的风险。本质上,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玉树亦步亦趋地树立发展文化产业目标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反映。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完全按照商业模式将文化衍化为满足市场需要的商品,如此生成的文化产品必然脱离群众,最终丧失其固有的文化特性。除此,玉树地处边远高寒地带,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当地民众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世代居住在这方土地的民众根据先辈认同的生活方式,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缺乏主动挖掘文化资源商品性与经营性的意识。[1]另外,从生态旅游业产生的负效应来看,鉴于玉树州特殊的环境气候,季节性旅游特征十分显著,旅游周期较短,一般集中在每年七、八月,该时节正值一批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期,过量游客的集中涌人玉树势必对脆弱的生态造成不良后果。
      最后,从脱贫攻坚工作的未来趋势来看,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玉树州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导方向。然而,就目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运营实际而言,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在调研中,政府扶贫部门也对因经营不善导致合作社未来走向艰难表示隐忧。另外,尽管玉树州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的大量生态公益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但从长远来看,生态公益岗位的供给容易滋生广大贫困户的消极依赖心理,引致越多的牧民荒于传统畜牧业养殖,安于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这无疑与开拓进取、顽强不渝的玉树精神完全相悖离。
      (二)促进玉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健康发展的思考
      第一,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管机关的人员设置,将创建办设置为一项常设机构,固定人员编制,培育一批熟悉精通工作业务的梯队人才队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我国一项长久的民族事业,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工作必然应遵循动态发展的逻辑,唯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能保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顺利进行。政府在推动示范区建设时应多方征询调研,确保考核指标科学统一,适当减少关于建档归档的指标要求,由注重工作的形式性向注重工作的实效性转变。同时政府还应与部队建立协调机制,令部队掌握“进军营”活动的宗旨与意义,消解创建活动的阻力。
      第二,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积极倡导文化企业走文化性、民族性、历史性内涵式发展之路,赋予文化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坚持研发具有玉树特色的文化产品。同时赋予继续加大对文化建设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投入文化事业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比例,积极拓宽引入社会资金的渠道,加大文化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构建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市场化开发为重点、以完备的产业和完整的价值链其为依托,以版权保护为保障的文化创新机制。
      第三,高原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的生态承载力采取不同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对于生态脆弱的旅游资源区则应征收生态保护税。鉴于玉树旅游时节较短,管理部门应当科学预测旺季旅游人数,合理分流不同批次的旅客步入旅游景区,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将主要旅游收入用于生态环境补偿。[2]
      第四,政府在引导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时,应积极主动培育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带头人。首先,有必要将目前政府在合作社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优化藏区畜牧业整体营商环境的战略引导地位,尊重合作社带头人进行自主决策经营事项的权利,将合作社的资源集中在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创新活动,以此塑造其生产性企业家精神,避免带头人在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上投入较大精力。其次,应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包含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制度。再次,应建立以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带头人为中心的合作社治理结构,以商业判断规则来衡量带头人经营决策是否与合作社利益相一致,激励带头人的创业热情,令其在秉持商业冒险精神之下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第五,鉴于2019年8月玉树民用机场改扩建暨场外配套工程已正式启动,应积极涵养机场周边地区的商贸服务功能,以领略三江源民俗风情为导向,筹划机场宾馆、货运物流、休阑书吧、民族工艺品经营、特色餐饮业等场所的建设,亟需培养一批专为机场服务的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和导游人才,努力为机场周边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带动临空服务业的发展来实现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
      三、结语
      通过探寻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玉树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到这无不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民族工作者在探索中坚守、在实践中担当、在发展中务实的精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有党建的强劲统领,有全国人民的积极援助,有玉树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只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创造性贯彻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破解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全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基础与实践经验,[3]那么实现全力打造人心凝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之宏伟目标将近在咫尺。当前,在决胜全面建成中国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全面总结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4]对深入认识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促进民族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现代化建设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5]


    【作者简介】
    温青美,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杨虎得,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政治学研究。
    【注释】
    [1]羌洲。玉树文化产业重建的路径探索[J].西北民族研究,2011,(2)。
    [2]兰英。青藏高原城市化方向:高原生态旅游城市——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3,(1)。
    [3][5]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研究”课题组。民族团结云南经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陈玮,张晓军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路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稿件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学在线

原发布时间:2024/4/28 11:10:41  


上一条:新《公司法》施行后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或共同决定的事项 下一条:工程总承包合同纠纷裁判规则(第34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