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近期,“鑫慷嘉金融传销案”震惊了整个金融圈,200万投资者血本无归,130亿资金去向不明。涉案平台以虚拟资产投资为由头,以稳定币为支付手段,以传销为组织架构,以庞氏骗局为运作方式,在崩盘前的48小时内,项目方借助混币器将聚拢的高达约18亿USDT的资金迅速转移至开曼群岛的空壳公司。今天,飒姐团队将对这起案件进行剖析,为大家揭开其中的弯弯绕绕,并提供实用的防骗指南。
01
DGCX鑫慷嘉案的来龙去脉
鑫慷嘉平台创始人黄鑫及其团队,盗用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Dubai Gold & Commodities Exchange, DGCX)的名义,对外谎称是DGCX交易所的中国分站,以虚拟货币投资为幌子,承诺投资者每日可获得1%~2%的高额收益率,并要求投资者通过USDT(即泰达币,一种将加密货币与法定货币美元挂钩的虚拟货币)进行资金结算。参与者要缴纳最低1000USDT的入门费,且需自行购买USDT进行充值,因我国目前并不承认虚拟货币的法偿性,也无相关官方交易场所,因此兑换的操作难度大、步骤复杂,大部分新人会直接将USDT兑换成人民币转给上级,但之后的货币去向却难以知晓,用户入金的USDT则直接进入了平台控制的私人钱包。
在组织架构方面,鑫慷嘉打造了一个“军事化”的传销体系。把全国划分为四大战区,依据团队人数确定级别和分成比例,从底层的“班长”到高层的“司令员”,共设立了9个级别。各个级别直推一人可获得不同程度的USDT奖励。
前期,平台会让投资者尝到一点小甜头,顺利提现小额资金。通过极具诱惑性的“直推奖励”“团队佣金”等手段,平台迅速发展下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式传销网络。随着时间推移,参与人数越来越多,骗局也就到了收尾阶段。2025年6月25日,鑫慷嘉平台突然出现无法提现的状况,次日系统彻底瘫痪。面对投资者的恐慌与质疑,平台方给出的解释却荒谬至极——声称公司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偷税漏税,账户资金被全部冻结,无法提现,并要求用户按照持仓金额的10%进行缴税,同时提现手续费高达50%。
到了6月末,黄鑫在部分投资人所在的群聊中直言自己已在国外,嘲讽投资者财富与智商不匹配,宣告了平台的正式停摆。(该信息真假存疑)
02
涉案平台为什么选择UTSD作为结算媒介?
本案是非常典型的传销组织架构以及旁氏骗局的运作方式,新颖之处在于,平台方并没有运用传统的现金或者转账等形式来集资跑路,而是通过USDT这一稳定币进行交易结算。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平台方进行这种“金融创新”,选择USDT来作为集资媒介?
一方面,稳定币可以帮助平台方达到快速集资以及资金转移的目的。稳定币的交易不受地域限制,能够快速实现跨境转移。鑫慷嘉平台的目标是吸纳全国各地乃至境外的资金,稳定币的这一特点正好满足了其需求。同时相比传统的银行转账等方式,稳定币交易流程相对简单。投资者只需拥有一个虚拟钱包,就能完成转账、交易等操作,在我国目前关于虚拟货币交易并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监管体系的背景下,这种交易方式也较容易逃避金融监管,达到集资目的。
另一方面,稳定币可以给投资者营造出相对稳定的假象,从而吸引投资者投入更多资金或者更多投资者的加入。稳定币USDT与法定货币挂钩,价格波动较小。像USDT,通常与美元保持1:1的汇率关系。鑫慷嘉平台选择稳定币,就是利用其这一特性,让投资者觉得投资的“本金”相对安全,不会像其他虚拟货币那样大幅涨跌,从而降低投资者的警惕性,更容易吸引他们投入资金,营造出一种合规假象,让投资者相信其平台的合法性、稳定性,从而更加放心地投入资金。
03
采用UTSD交易结算对资金追回存在何种不利影响?
本案运用稳定币支付结算的方式,因稳定币的内在固有特性及交易模式,注定给案件侦破、资金追回和被害人维权带来诸多困难。
首先,虚拟资产交易通过虚拟钱包地址进行,这些地址往往具有匿名性,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缺乏直接、明确的对应关系。在鑫慷嘉案中,大量资金通过众多虚拟钱包地址流转,要确定这些钱包的实际控制人,进而追踪资金流向,难度极大。
其次,虚拟资产交易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资金流转不受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控制。在鑫慷嘉案中,资金在去中心化的交易网络中快速转移,没有明确的中心节点可以监控和追踪。执法部门现有的技术手段可能难以在这样复杂、分散的交易环境中,及时、准确地追踪资金流向。
此外,鑫慷嘉案的主犯黄鑫逃往国外,涉案资金也以USDT形式也转移到了境外。在这种情况下,要冻结相关资产,就需要国际司法协助。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律制度、司法程序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存在差异,国际司法协助的申请和执行过程复杂且耗时。在鑫慷嘉案中,如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司法机关有效沟通、协作,顺利完成跨国境资产冻结,并追回资金,也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最后,我国目前,对于稳定币的法律属性、交易规范等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在鑫慷嘉案件中,被害人通过稳定币进行交易,在法律适用上存在诸多争议。这让被害人在维权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维权之路更加艰难。
04
普通公众如何识别类似骗局
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普通大众因缺乏专业知识与相应辨别能力,往往落入陷阱之中,本节飒姐团队将教大家几个实用的防骗小技巧,用以识别此类虚拟货币包装下的庞氏骗局。
(一)警惕高收益承诺
像鑫慷嘉这样承诺每日1%~2%,年化近300%收益的项目,远远超出了正常金融投资的回报水平,要知道,股神巴菲特和芒格联手缔造的投资神话中,年化收益率也才20%左右。在虚拟资产投资领域,市场波动剧烈,不存在稳赚不赔且能提供如此高额固定收益的项目。一旦遇到承诺超高收益、保本付息的投资项目,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骗局的第一步。
(二)查看资质证书
正规的资产交易平台,应具备相关的合法资质,并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在投资前,一定要仔细核实平台是否有相关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牌照等资质证书。鑫慷嘉盗用DGCX的名义,却无法提供任何合法授权文件,这是其骗局的明显破绽。公众在选择投资平台时,切不可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务必确认平台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三)拒绝传销模式
真正的虚拟资产投资,依靠的是对市场趋势的准确判断和合理的投资策略,而不是通过不断发展新成员来获取收益。如果一个虚拟资产项目,以拉人头、发展下线为主要推广方式,并根据层级关系给予奖励,那基本可以判定为传销骗局。在面对这类项目时,公众要坚决说“不”,避免陷入传销陷阱。
(四)不轻信“专业术语”
骗子们常常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稳定币”等看似高深的专业术语,来包装他们的骗局,让普通公众望而生畏,不敢质疑。但实际上,这些术语可能只是用来掩盖其非法目的的幌子。公众要保持理性,不要被这些花里胡哨的术语迷惑。如果对某个投资项目涉及的专业概念不理解,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士,深入了解其真实含义和运作机制,避免盲目投资。
05
写在最后
鑫慷嘉事件以残酷的方式给公众敲响了警钟,当黄鑫在海外嘲讽受害者“财富与智商不匹配”时,愤怒之余,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在金融外衣下,欲望与盲目永远是层出不穷的骗局滋生的土壤。正如最高检在非法集资典型案例中所警示:“投资者应牢记‘投资有风险、入场需谨慎’,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在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理财产品时更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