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依据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方针,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司法研究的重镇、中国司法学科建设的平台、卓越司法人才培养的基地、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智库。
王树义教授应邀参加全国人大环资委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专家座谈会

土壤污染防治法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类项目,并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起草。2016年3月17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小型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们对土壤法律起草的意见或建议。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环境司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王树义教授应邀参加座谈会,并发表了自己意见和建议。

  本次座谈会受到全国人大环资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罗清泉副主任、王云龙副主任、王庆喜副主任、孟伟副主任等亲自参会听取专家意见。王树义教授根据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所进行的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研究,提交了专门的咨询意见,并在发言中从我国土壤立法的目的、立法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法律草案的基本框架以及让环境保护或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制度设计等四个主要方面系统地发表了意见。 他认为从我国具体的土壤国情和解决土壤问题的实际需要出发我国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而不是土壤污染防治法。

在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就“人大立法工作”召开的专题记者会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驷透露,土壤污染防治法建议稿,初步拟于今年年内在全国人大环资委内部进行两次初审,明年将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完成审议。袁驷介绍说,从2013年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之初,环资委就已经着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工作。到目前为止,环资委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已经开展调研15次,召开研讨会、座谈会25次,听取专题讲座8次,修改草案10稿,完成各种发言、简报、会议纪要、论证材料70余篇、7万余字。这部法律首先将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调查、监测标准体系。其次,要明确国家在经济政策上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重点针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此外,通过法律还要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明确公众参与途径和内容等。袁驷表示,目前全国人大环资委已委托环保部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建议稿,初步拟定今年年内在全国人大环资委内部进行两次初审,2017年提交给常委会,纳入到常委会的立法计划,完成提请和审议的任务。

上一条:荷兰Marjan Peeters教授访问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下一条:王树义教授到武汉市政府作“新环保法的主要亮点及政府的基本环境责任”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