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次
【学科类别】诉讼法学
【出处】人民法院报
【写作时间】2022年
【中文关键字】民事执行工作;综合治理;信息公开
【全文】
十年栉风沐雨,破解执行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诸多新成就,伴随着民事执行工作的不断发展,人民法院在这一过程中也探索出了诸多破解之道。一是形成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执行合力,二是运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三是推进规范化、善意文明的执行行为,四是攻克涉及民生、经济的执行难题。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十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数量不断增长,执行工作不可避免面临着一些难题与阻力。民事执行工作承载着打通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关系到胜诉当事人能否及时实现权益,更关系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人民法院必须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16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庄严承诺。经过三年时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合力攻坚,执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告:“基本形成中国特色执行制度、机制和模式……‘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9年6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公布,擘画了未来五年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科学发展蓝图。2022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作为牵头起草单位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部署,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执行法律制度。
十年栉风沐雨,破解执行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诸多新成就,伴随着民事执行工作的不断发展,人民法院在这一过程中也探索出了诸多破解之道。
一是形成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执行合力。解决执行难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不能仅仅依靠人民法院。多年来,人民法院积极联合地方各级机关,推动形成解决执行难工作合力,构建执行难综合治理工作格局。首先,与多个部门联网查控被执行人财产,会同多家单位联合进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这对于社会公众诚信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所实施的重要举措。其次,依法运用惩罚手段,巩固健全跨部门系统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严惩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的行为,让违法失信者付出代价。最后,制定出台律师参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意见等,引入其他法律群体专业力量参与执行,多方化解执行难题,确保兑现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是运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执行方式。近年来,人民法院与多个部门协作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存款、不动产、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等主要财产形式实现全覆盖,执行法官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查控被执行人及其财产信息,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查人找物”难题得到突破。同时,大力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具备网络查控、远程指挥、快速反应、信息公开等功能的四级法院执行指挥体系,整合执行资源,提高执行效率。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人民法院通过线上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工作,确保了疫情期间执行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在执行信息公开方面,人民法院构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网络司法拍卖和执行信息公开平台等制度。具体而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是通过在招标投标、融资信贷、市场准入、高消费等方面对抗拒执行的失信被执行人实行信用惩戒,将被执行人的信用好坏和其经济利益、个人名誉、交易机会挂钩联系,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从而推动建立“守信者赢,失信者亏”的社会信用体系。与此同时,各地法院积极创新执行拍卖模式,通过网络司法拍卖降低拍卖成本,提高债权清偿率。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对网络拍卖的主体、机制、程序、法律效力、责任承担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使网络拍卖制度有规可循。2017年,全国统一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上线,既提高了财产变现率,为当事人节省了佣金,又能有效遏制拍卖中的违纪违法等腐败现象。为坚决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提档升级。通过全国统一平台推进执行过程公开,有效提升了执行工作透明度和执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推进规范化、善意文明的执行行为。执行工作涉及各方利益,会对当事人产生直接影响,依法规范、善意文明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多地法院积极开展审执分离改革试点,探索异地执行协作机制,建立执行指挥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人民法院规范执行行为“十个严禁”》等指导性文件,解决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等问题。在案款管理方面,建设并加强“一案一账号”案款管理机制,规范执行案款管理,提高发放效率。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要求严格规范执行行为,纠正实践中出现的超标的查封、乱查封等不良现象,优化财产变价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影响,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此外,一些地方法院探索开展将自动履行信息向征信机构推送等守信激励措施,营造鼓励自动履行、支持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同时,法院也注重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直播执行活动,拍摄专题纪录片,生动形象地展现执行攻坚的全貌与成效。
四是攻克涉及民生、经济的执行难题。民生案件事关重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群众的司法需求为导向,聚焦解决民生难题,组织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例如,元旦、春节期间开展以涉农民工工资为重点的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行动;为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涉金融、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案件不断加大执行力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对数万家企业暂缓强制执行措施,采用“活封”等措施,为企业释放资金、生产资料,帮扶企业复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真正践行了司法为民理念。
十年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先后经历了面对执行难多措并举,不断探索总结,寻求打破执行难枷锁的阶段;下定决心集中精力拆除执行难藩篱的阶段;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为“切实解决执行难”的目标继续努力的阶段。执行工作永远在路上,只有继续坚持依法高效公正规范文明执行,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简介】
田海鑫,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稿件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学在线
原发布时间:2022/12/22 13:16:17
上一条:国有独资公司与国有全资公司的性质界定与监管区别
下一条:将公知技术组合整理,还能成为商业秘密吗?
【关闭】